发现典型,写好典型,树立典型,是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所在,是发挥 中流砥柱 定海神针 作用的具体体现。 但如何才能将典型写得浩然正气,富于感染力,又不刻意拔高,而是个性鲜明,真实可信? 为此,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部)专门建立了研讨机制,针对具体选题和稿件,仁者见仁,各抒己见,以求更好。每周有周评,每月有月评,经年累月,竟成传统,于是,便有了 把多年来地方部在人物通讯采写实战中总结出的那些宝贵经验汇总起来 的想法, 让人手握一卷,胸罗百策 ,可以 互相参照,相得益彰,极大增值 。 本书旨在分享经验,同时探讨人物通讯采编之业务。为利于观点阐释并方便阅读,各篇研讨文章均附相关见报稿件。 选编时,侧重于近两年地方部、地方分社的*成果,另收部分记者部前辈的 旧文 ,虽时光稍久,但仍不失其针对性,可补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 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 老大哥 的普遍统治
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的一种文体,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梁启超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时评在中国走向繁荣。 时评因为介于杂文和传统报章政论之间,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说情寓理,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近些年,全国各大媒体都非常重视时评写作,众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面,很多网站每天刊发大量时评,一些自媒体作者也开始写作时评。时评更是中、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常见试题类型。 本书是作者以其十多年的时评写作经验为基础,精心提炼总结的一套时评写作方法,作者将其概括为 两面三刀 一针见血 以古鉴今 等十三招。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创作案例讲述这十三种方法,既有理论深度,更重实践操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对媒体从业者写作时评,对大、中学生学习写作都有一定帮助。
伊尼斯临终前出版的另一杰作,读者可以放飞无限的遐想;阐述两大主题: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分析了美帝国主义的根源、特征与危害,旗帜鲜明,鞭辟入里,令人振聋发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加拿大经济史家、传播学家,加拿大传播学派及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和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誉为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在学术生涯的前20年,开创了大宗产品经济研究,名震一时。
本书以新闻标题制作方法为主要内容,针对20类不同新闻题材归纳了一系列标题制作技巧;以不同媒介角度展开,归纳总结了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标题制作方法;剖析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新闻标题,归纳制作热门新闻标题的要义;针对20类不同题材的共600余个标题案例进行逐一点评,对拟题时的要点进行细致的讲解。本书是南昌大学校级教改课题 新闻传播学科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媒体从业者或受众了解新闻标题的真正要义,不被新闻标题乱象带偏,成为新闻标题制作高手。
.
《从菜鸟到专业:萌新记者成长手册》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采访手记。本书探讨了大多数记者成长之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个人经验和解决方案,旨在为刚入行的记者新人(萌新记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书稿系统阐述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采访结束后的整理、记录工作,内容涉及"采访是什么""如何提问""访谈礼仪""访谈的禁忌""如何整理采访稿"等议题,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无启发和参考作用。书后附有作者的六篇采访小记,采访对象包括于丹、杨澜、阎学通等人。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新闻学科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成就巨大。对这些著作的再次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绘制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全景,度量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厚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也为纪念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首席专家雷跃捷对《中
本书以丰富的古文名篇和现代 新闻稿件为例,探讨了新闻短论的产生历程、作用、写作方法。不仅着重分析了新闻短论区别于新闻评论的特殊之处,还按照新闻应用场景将短论分为切身感受类、时事新闻类、历史事件类、民意民情类等不同类型,结合古今名篇,针对不同类型短论分别阐述了写作诀窍,提出了譬喻法、对比法、拉呱法、实例法等具有写作实操性的方法,并对短论的融媒创新提出了建议。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可作为新闻写作参考读物。
李炜所著的《一本书学会经济新闻写作》是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书中从宏观经济报道、区域经济报道、产业经济报道、证券报道、金融报道、调查性经济报道等方面阐述了怎么写经济新闻。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以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人格权是人身权的主要形式,而人身权与财产权构成民法中的两类基本权利,其他一切民事权利或者包含在这两类权利之中,或者是由这两类权利结合的产物(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由此可见,人格权是民法中的基本权利。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告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或侵害他人权利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 本书共分三篇二十三章,其内容有人格权总论、具体人格权、新闻侵权,具体而系统地讲述了人格权与新闻侵权的内容概念和有关知识。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叙述详实,融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于一体,有助于提高全民的
新闻美学研究,至今是新闻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作者在“美是人的理想”的基础上,深入地论证了新闻传播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指出人文关怀是新闻审美传播的根本价值。作者立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从事实、传播主题、文本接受主体诸方面,对新闻审美传播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全书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并有鲜活的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分析。作为一位曾在新闻领域中多次获奖的资深记者,其理论探索有着十分充分的实践和经验支撑。本书对新闻传播学界和传播业界都具有的参考?值。
作为一本新闻发布学理论与实务的教材,本书既对新闻发布会的概念、特性、功能进行深入的学理探究,又对新闻发布会的发展沿革和中西运作情况进行考证性梳理,还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实施规约、新闻发布机构及其运作、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与策划、新闻发布会的文书工作、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布置、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调控、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与传播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论述。论述和研究力求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同时强化其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理论概括简要,实用性强,适于新闻发布机构管理人员与新闻发言人使用,也适于指导广大记者参加和报道新闻发布活动;从知识体系看,作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材,更有学理与实用价值。
《新闻学关键概念》的读者对象是新闻、媒介和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本书是了解新闻学核心概念的浅显易懂、但却是基础性的指南,能让学生认识到新闻学研究中新兴和发展中的领域。研究人员和老师也可所本书作为获取当代新闻学信息的来源。本书也有益于新闻工作者从理论上认识其日常职业实践。
《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内容简介:有人曾经比喻,如果说人类社会的进程是一个钟表,那么历史就是这个钟表上的时针,制度和法律是这个钟表上分针,而新闻是这个钟表上的秒针;如果说新闻应忠实地记录人类社会进程的瞬间时刻,国际新闻则记录了人类社会的、也是差距最明显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之间与国际社会上的每一个瞬间时刻。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从相互隔绝到彼此了解,国际新闻功不可没。有人曾经比喻,“新闻是历史的草稿”,那么,国际新闻无疑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原始记录。人类社会从“国际化”、“世界化”到“全球化”,背后不能缺乏国际新闻的身影。还有人曾经比喻,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机体上感知外界变化的皮肤,那么国际新闻也在感知着国际社会的冷暖与风雨,和谐与冲突。
《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系列丛书,正是应时之作,为这个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献上一个最有力的抓手,让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新闻,变成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大放异彩的全民专业报道。如同喻国明教授的形象比喻:全民DIY应该是专业、标准、科学、有效的DIY。 本丛书是以新闻采写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采写方略,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写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在哪做、做什么、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除了可以读到75篇新闻评论精品的“原文”外,还可以从75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作品成功的诀窍,如获奖评论的特征、怎样捕捉评论题材、如何选;隹用好由头等。 《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是培训编辑、记者、通讯员的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作者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30余年,曾在埃及、南斯拉夫、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任首席、常驻记者,曾走访过50余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本书是作者这些年陆续写下的国际新闻作品选,文章基本上都是通过新华社的通稿或所属报刊公开发表的,是作者在国际新闻写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对提高新闻从业人员通讯写作水平有的参考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