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典型,写好典型,树立典型,是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所在,是发挥 中流砥柱 定海神针 作用的具体体现。 但如何才能将典型写得浩然正气,富于感染力,又不刻意拔高,而是个性鲜明,真实可信? 为此,人民日报地方部(记者部)专门建立了研讨机制,针对具体选题和稿件,仁者见仁,各抒己见,以求更好。每周有周评,每月有月评,经年累月,竟成传统,于是,便有了 把多年来地方部在人物通讯采写实战中总结出的那些宝贵经验汇总起来 的想法, 让人手握一卷,胸罗百策 ,可以 互相参照,相得益彰,极大增值 。 本书旨在分享经验,同时探讨人物通讯采编之业务。为利于观点阐释并方便阅读,各篇研讨文章均附相关见报稿件。 选编时,侧重于近两年地方部、地方分社的*成果,另收部分记者部前辈的 旧文 ,虽时光稍久,但仍不失其针对性,可补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 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 老大哥 的普遍统治
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的一种文体,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梁启超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时评在中国走向繁荣。 时评因为介于杂文和传统报章政论之间,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说情寓理,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近些年,全国各大媒体都非常重视时评写作,众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面,很多网站每天刊发大量时评,一些自媒体作者也开始写作时评。时评更是中、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常见试题类型。 本书是作者以其十多年的时评写作经验为基础,精心提炼总结的一套时评写作方法,作者将其概括为 两面三刀 一针见血 以古鉴今 等十三招。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创作案例讲述这十三种方法,既有理论深度,更重实践操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对媒体从业者写作时评,对大、中学生学习写作都有一定帮助。
伊尼斯临终前出版的另一杰作,读者可以放飞无限的遐想;阐述两大主题: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分析了美帝国主义的根源、特征与危害,旗帜鲜明,鞭辟入里,令人振聋发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加拿大经济史家、传播学家,加拿大传播学派及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和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誉为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在学术生涯的前20年,开创了大宗产品经济研究,名震一时。
.
《从菜鸟到专业:萌新记者成长手册》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采访手记。本书探讨了大多数记者成长之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个人经验和解决方案,旨在为刚入行的记者新人(萌新记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书稿系统阐述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采访结束后的整理、记录工作,内容涉及"采访是什么""如何提问""访谈礼仪""访谈的禁忌""如何整理采访稿"等议题,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无启发和参考作用。书后附有作者的六篇采访小记,采访对象包括于丹、杨澜、阎学通等人。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新闻学科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成就巨大。对这些著作的再次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绘制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全景,度量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厚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也为纪念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近代新文学名著系列丛书》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首席专家雷跃捷对《中
本书以丰富的古文名篇和现代 新闻稿件为例,探讨了新闻短论的产生历程、作用、写作方法。不仅着重分析了新闻短论区别于新闻评论的特殊之处,还按照新闻应用场景将短论分为切身感受类、时事新闻类、历史事件类、民意民情类等不同类型,结合古今名篇,针对不同类型短论分别阐述了写作诀窍,提出了譬喻法、对比法、拉呱法、实例法等具有写作实操性的方法,并对短论的融媒创新提出了建议。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可作为新闻写作参考读物。
李炜所著的《一本书学会经济新闻写作》是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书中从宏观经济报道、区域经济报道、产业经济报道、证券报道、金融报道、调查性经济报道等方面阐述了怎么写经济新闻。
本书专为新闻专业学生、广大新闻通讯员量身定做。本书内容包括:新闻通讯员简史,当今通讯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新闻生产中重要常用的三个问题——消息、通讯、评论,如何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如何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如何把本单位的工作变为新闻,在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如何利用媒体化解危机,如何当好一名新闻发言人。本书适用性极强,用语直白,通顺晓畅,干净利落,深入浅入,非常适合初学者快速了解通讯员工作的相关内容。
魏长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华新出版物发行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报协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动漫艺术家协会理事。《近视集:关于新闻过去式》这本书就是由他所编,收录了他评论性新闻108篇,分“驶向军营”、“开始广播”、“出走江东”|“闯荡上海”、“返回南京”、“流向文化”6部分辑录。 《近视集:关于新闻过去式》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从通讯员采访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出发,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网络新闻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配以详细的写作范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第一版出版于2014年,因其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受到读者的欢迎,数次加印。本次修订替换了部分过时的作品范文,新增了关于新媒体领域的新闻采写的相关内容,还增加了新的推荐书目、纪念日、节日等。修订后全书共分为九章:通讯员采写的基础理论、通讯员常用选题方法、通讯员常用采访技巧、通讯员常用写作技巧、常见新闻体裁的采写、新闻评论的采写技巧、新媒体宣传报道的原则与技巧、优秀通讯员报道经历与心得体会、通讯员投稿指南,涉及通讯员新闻写作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他采访过美国总统、部长、议员、州长、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他走访过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常春藤名校校长和《华盛顿邮报》总编辑。他曾来到五角大楼探秘。他曾钻进防核地堡探险。他曾踏入陆军基地兜风。为揭开美国说客生活的隐秘一角,他曾在华盛顿“游说街”点菜。为体验普通农民生活,他曾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就是《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唐勇。《走马西来欲到天:唐勇看美国》这套书是作者对驻美生涯的一个总结,一共四本:《对话政商翘楚》,《走访文教精英》,《闯荡南北东西》,《解读风云变幻》。 本册《闯荡南北东西》带您踏访美国敏感隐密地带。 美国是中国人熟悉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国人对美利坚存在太多的误读,要么过于玫瑰色,要么过于灰色。 本套书尽量
电视采访是“面对面”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 电视采访展现了现代电子采访的新潮流,促动了即时进行的全球性信息传播。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而电视采访还可以成为报道的表现手法,节目形态的突出特征:在报道方式中起到结构作用;构成特有的电视节目样式。 《电视采访:探寻事实真相》是中国部系统阐述电视采访这门学科的专著性教材。书中对电视采访的共性与个性、采访策划、采访准备、采访基本方法、现场采访、人物专访、调查采访、采访方式与手段、采访心理、电视采访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透彻的阐述。
新浪传媒主编的《中国媒体灾难报道手册》是首本介绍灾难报道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的实用性传媒专业书籍。通过资深媒体的实战经验整理总结而成,旨在提升国内媒体人应对灾难报道的水平。本书还配有大量灾难报道现场采集的珍贵照片,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灾难报道的相关内容。
什么影响着论点的选择?什么影响着说服的力量?什么影响着具体的阅读效果?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表达形式的流变?什么影响着评论的学习效果? 马少华老师的这本《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是求索者的自我设问,也是为关心公共问题讨论的人们解惑;是对新闻系学生授评论写作之业,也是对国大传播匮乏的说理之道。他的论述有实例,有理论,从写作到传播到教学,论题广泛,其生动与深入,对我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资深写手也很有启发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