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运营的理论总结和核心经验分享,包括机制篇、实务篇、技术篇、互动篇、团队篇、品牌篇6个部分共36式。本书叙述了学校从0到1,推动体制改革,坚持品牌驱动,注重源生内涵发展,实现全员全媒体转型的历程,并分享了上海交大新媒体运营成功案例。本书也提及了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 痛点 ,并就高校新媒体运营中普遍存在的难题,提供了上海交大运营团队的解决方案,贡献了交大人的智慧。 本书适合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研读,也适合从事或有志于深耕新媒体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
数字化时代,对世界性通讯社的研究和讨论仍然是把握信息生产消费逻辑,理解 信息传播格局,探索信息治理路径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通讯社数字化转型和探索的历程、路径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描摹和解读世界性通讯社作为一种媒介组织,如何在过去30余年 资讯市场和信息传播规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我定位、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到产品体系、经营模式、发展策略的一系列调适与创新,以期为进一步把握世界性通讯社价值流动规律和未来发展走向奠定基础,亦为其他媒介组织的数字化探索提供参考。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屏幕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也为儿童敞开了技术限制的大门。这些屏幕媒体对成长中的儿童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书《屏幕上的童年:数字媒体如何影响脑智发展》共分八章,从学习、感知觉、创造力、脑智发育等多个方面,梳理了屏幕媒体对伴随屏幕成长的儿童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的深入理解,寻求合适的教育干预技术,以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 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
本书从传播学理论讨论网络传播的特色、功能,介绍国内、外网络传播的历史和近期新发展,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网络广告、网络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对策。在实务层面上讨论了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
。。。
媒体为用户提供了言论平台,使人们获得了 大的表达空间,但其自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把关”难度增大,“把关”机制面临挑战。正因为如此,新媒体舆论是 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亦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舆论》系统完整地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问题。与侧重量化分析、案例研究或对策研究的其他著作相比,本书 看重理论框架的搭建。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舆论的特点、形态、形成机制、演化理论模型;新媒体舆论的主客体研究(用户研究与平台研究);新媒体舆论研究的热点,如谣言传播;新媒体舆论的管理难点和对策研究。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 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映
本书主要探讨了我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世界图像以及对我国民众优选观的影响。本书梳理了70年来中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2020年)。本书还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了《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的靠前新闻,归纳了中闻媒体靠前新闻选择和处理的特征以及如何塑造中国民众的优选观。另外,本书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靠前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和特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我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世界图像以及对我国民众优选观的影响。本书梳理了70年来中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2020年)。本书还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了《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的靠前新闻,归纳了中闻媒体靠前新闻选择和处理的特征以及如何塑造中国民众的优选观。另外,本书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靠前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和特点。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 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
本书主要探讨了我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世界图像以及对我国民众优选观的影响。本书梳理了70年来中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2020年)。本书还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了《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的靠前新闻,归纳了中闻媒体靠前新闻选择和处理的特征以及如何塑造中国民众的优选观。另外,本书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靠前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和特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我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世界图像以及对我国民众优选观的影响。本书梳理了70年来中国媒体靠前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即革命型报道范式(1949-1976年)、发展型报道范式(1977-2013年)、文明型报道范式(2014-2020年)。本书还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了《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的靠前新闻,归纳了中闻媒体靠前新闻选择和处理的特征以及如何塑造中国民众的优选观。另外,本书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靠前新闻报道的新趋势和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