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汇编》一书,收录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中科研报告类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阅读推广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出版征信体系研究、国际标识原则研究、全国少儿图书出版分析研究等内容、2018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与评价研究、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出版内容审校机制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主题新颖、立意深刻,内容详实、贴近现实,是出版学术研究的前沿。
本书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近期新的发展趋势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本书以《左传》文学接受为中心,从如下四个层面来展开讨论。一、考察《左传》的著述性质及成书过程。二、探寻《左传》文学接受的根源。三、勾勒《左传》文学接受的演进轨迹。四、分析明清时期的《左传》文学评点。
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刘海龙编著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未名社科新闻与传播研究丛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机遇与挑战——在浙江传媒学院讲传媒》由郝振省主编,全书分为:精英论道、品牌篇、年度报告篇、访谈篇四个部分,收入了《增强“三力”打破境外电视“不可战胜”的神话》《iPad来了,传统杂志如何生存?》《华商传媒集团报纸发行新策略》等文。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态,其公共性与市场性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引起广泛争议,作为大众传媒形态,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又兼具逐利的本质。 《批判传播学·文论系列:传媒公共性与市场》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通论,主要讨论传媒的公共性与市场的复杂关系。下篇为个案,作者借鉴了大量西方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欧美、韩国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深度解剖,这部分对中国传媒界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批判传播学·文论系列:传媒公共性与市场》文献丰富、观点独到、视野开阔,作者冯建三教授为未来中国公共媒体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数字娱乐传播被称为“流行文化的流行方式”, 王松等*的《信息传播大变局(2新媒体与数字娱乐传 播)》探索了数字娱乐传播变化与新的商业模式及其机 遇与挑战、技术在数字内容生产和发布中的应用和影 响以及艺术和数字娱乐的融合发展与变革,是读者了 解数字娱乐和流行文化的重要入口。
何为地理媒介?麦夸尔说:地理媒介是“在现代城市中与不同媒介平台的空间化过程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条件”,表现为四个交叉关联的维度:融合、无处不在、位置感知和实时反馈。地理媒介带来了什么?麦夸尔又说:网络数字媒介在城市空间中扩张,成为强大的时空机器,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感官、社会组织和文化规范。
本教材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展、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修订,以适应新闻学教与学的要求。本书从新闻的起源、定义、性质、特征,新闻传播学要素、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媒体及其特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刘海龙编著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未名社科新闻与传播研究丛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Foursquare、 Myspace、Digg、Second Life、Podcasting等——近期新的、不错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虽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更迭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阅读《新新媒介(第2版)》,您将得到的优选收获是:在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获得确定的、充满历史感的深刻认知。您也将领略到大师的风范: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一名技术高手,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些得益于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先生的准确传达。 读书读经典,学习学权威。在互联网领域, 《新新媒介》(第二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