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涉及十分复杂的认知神经机制。探讨和揭示人类如何理解语言,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来对语言理解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共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述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第二部分阐述词汇语义加工、句子理解、语篇阅读以及会话交流中的主旨和意图理解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第三部分阐述记忆、认知控制、推理和心理理论等一般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及其对语言理解的支持和调控功能。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的关系。
《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一书是长期从事文献阿文翻译工作的专家,充分利用长期翻译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编纂而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在《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编排上,充分利用翻译实践积累的大量一手资料,借助TRADOS平行语料库等现代科学电子数字化研究手段,按词条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共收录词条及释义七千余条,例句六百余句。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时代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汉语阿拉伯语重要文献的翻译,无疑有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白一平和法国东亚语言研究所教授沙加尔所著的《上古汉语新构拟》( Old Chinese : A New Reconstruction )从音节结构的角度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大的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对上古音问题的见解。在材料运用方面,将汉语内部材料(如谐声字、通假字、出土文献、古文字等)和外部材料(苗瑶、侗台、藏缅等民族语)相结合,重视以现代汉语方言作为佐证,特别吸收了罗杰瑞对于 原始闽语 的构拟。该书探讨上古音,不仅关注音韵问题本身,还将历史形态学的分析与上古音研究联系起来,发现和提出各种前置辅音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新构拟》全书重构了三千多年前的汉语,共包含5000个汉字,对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面世之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美国语言学界的*奖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 导言 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 本论 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语言文字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是人类独特、复杂的认知活动。国际上近年来陆续将语言的脑机制、“语言脑”的发育、语言障碍的诊断与矫治等课题列为重大脑科学计划的重点。语言研究又是一个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尤其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本书集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于一体,结合中文独特的语言学特性,将语义加工分为语义提取与整合两个基本认知成分,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和范式,从时空的视角对语义加工的进程和独特神经通路进行探索,构建了语义加工的双通路神经模型。这些创新性的探索,为未来思考怎样结合中文的特性构建兼具语言普适性和特异性的语言认知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
字斟句酌 丛书
《韩国传世汉字韵书集成》从大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角,针对汉字文化圈核心成员之一韩国的传世之汉字韵书进行全面的梳理,摸清其存量,考察其文献文献面貌,整理、归纳其文献面貌、版本源流和学术价值,最终汇纂为文献丛书,以此充实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研究内涵,丰富中华历史文献宝库。本丛书在广泛考察论证朝鲜半岛现存韵书的基础上,精选学术价值大、水准比较高的韵书二十四种加以影印,并为每种书撰写解题。本丛书通过对韩国传世汉字韵书的整理汇纂,梳理出汉语韵书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式,探索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从而提升我们的汉字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水平,进而凝练出中华韵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文化价值。本丛书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汇纂韩国传世汉字韵书的音韵材料,助力汉语史研究,扩大汉语史研究的域外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商周文字卷》深入统计到商周各期各类文字资料的字频、构件、结构、体态等层次的数据。首次完成先秦文字发展史的断代研究。数据充分,分析科学,着眼系统,在先秦文字发展研究史上,称得上是一次整体突破。
此书为学术类图书。在蒙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巴蜀书社特邀请蒙先生的哲嗣蒙默教授重编《全集》。全集不仅在文集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前未收录的手稿、诗词杂著、佚文、学术年谱等近百万字,使本书成为目前最全的蒙氏著作汇编;而且按照蒙氏著作的学术内容重新编排,分为儒学甄微、诸子甄微、道教甄微、史学甄微、古史甄微、古礼甄微、古族甄微、古地甄微、甄微别集等九卷(仍为六册),使其学术脉络更加清晰,另外,还对全书的体例进行了统一规范,对明显的错误进行了修正,是目前最完善的蒙文通著作集。
《广雅》是魏張揖所作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体例与《尔雅》相同,其中所收录的词语都是在《尔雅》之外的,故名。但《广雅》原书已无单行本,清以前有隋曹宪所作音释《博雅音》。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可以说是一部对训诂学成就具有总结意义的巨著,侧重校订和疏通古训,援引该洽而精约,就古音以求古义,于词义探讨上别辟一条途径,对后来的训诂学研究影响巨大。但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在使用古刻本时有 大的困难,故我们请扬州大学张其昀教授进行了整理。
本书共收录古文字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107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等多方面的研究。既有关于文字考释的文章,也有关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校读、专题研究等的文章,披露了新材料,涉及古代的文字、思想、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可反映学界的新成果。
《广雅》是魏張揖所作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体例与《尔雅》相同,其中所收录的词语都是在《尔雅》之外的,故名。但《广雅》原书已无单行本,清以前有隋曹宪所作音释《博雅音》。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可以说是一部对训诂学成就具有总结意义的巨著,侧重校订和疏通古训,援引该洽而精约,就古音以求古义,于词义探讨上别辟一条途径,对后来的训诂学研究影响巨大。但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在使用古刻本时有 大的困难,故我们请扬州大学张其昀教授进行了整理。
《广雅》是魏張揖所作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体例与《尔雅》相同,其中所收录的词语都是在《尔雅》之外的,故名。但《广雅》原书已无单行本,清以前有隋曹宪所作音释《博雅音》。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可以说是一部对训诂学成就具有总结意义的巨著,侧重校订和疏通古训,援引该洽而精约,就古音以求古义,于词义探讨上别辟一条途径,对后来的训诂学研究影响巨大。但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在使用古刻本时有 大的困难,故我们请扬州大学张其昀教授进行了整理。
《符号与象征》通过展现那些已经流传及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图形、符号及标识,以专业的表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插图,追溯其起源,探寻与挖掘其涵义,同时揭示神话、宗教、传说、艺术及当代文化是如何诠释这些
本书是“清儒批校经籍丛编”之一,中国 图书馆藏孙星衍平津馆刊刻之《说文解字》,历来被认为是清代 、影响 的版本。孙星衍刊刻《说文》时,延请严可均和顾广圻,为其进行编校,由此还导致严、顾因学术不合而断交的公案。顾广圻的编校底本,即是此次影印之本。此本之上,有孙星衍过录严可均的批校,并有孙氏对其批校的批校;在此之上,顾广圻再对严、孙的批校进行批校。所批之处,几无余地,可谓丹黄灿然,代表了清代说文研究的 , 是近百年学界翘首以盼而不得获见之本。此次据以四色影印出版。
本书以“正义”为名,疏通韦注是其主体,也是其重要内容,包括对韦注中普通词语、典制、器物、人物、物名、史实、地理、天文历法解释的疏证。董氏《国语正义》以补音本为主,兼采明道本,版本参照,以作校勘。除此以外,董氏还对《国语》正文进行了解释。本项目对该书进行了点校,主要进行了三方面工作:1、以式训堂本为底本进行标点,以稿本作为参校本,全面对勘。2、以《国语》相关版本与《国语正义》中的《国语》原文进行比勘、考订。3、对《国语正义》中的大量引文进行复核校勘。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部具有较高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古籍整理著作。
汪维辉教授编纂点校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包括《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谚解》《朴 通事谚解》《朴通事新释谚解》《训世评话》《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学清》。这十本书是在我国的元代到清代的不同时期为高丽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教科书,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难得的、贴近当时汉语口语的语言资料。汪维辉对这十本书做了认真细致的点校。收入本书的各种教科书均由三部分组成:一解题,二点校本,三影印本。解题部分对各书的基本情况及其价值作一介绍,并交代点校体例。点校部分是对原书所作的一种初步整理,包括划分段落、施加标点符号和对文字上的俗讹衍脱进行处理。影印部分尽可能选择较好的版本加以刊印,并标注页码,以便跟点校部分对照。
《曾祥芹文选》上卷《实用文章学研究》,属于 学科创新三部曲 的部。它包括 实用文章学的学科地位研究 、 实用文章学的体系建构研究 、 文章本体的解剖和整合研究 、 实用文章学的古代传统研究 、 实用文章学的现代先驱研究 、 实用文章学的当代复兴研究 、 现代应用文写作与阅读研究 、 实用文章学丛书的工程建设 等八编,共49篇论文。 《曾祥芹文选》中卷《汉文阅读学研究》,属于 学科创新三部曲 的第二部。它包括 历代读书经研究 、 阅读学总体研究 、 阅读客体研究 、 阅读介体研究 、 阅读本体研究 、 阅读主体研究 、 汉文快速阅读研究 、 读书风气和书香社会建设研究 等八编,共45篇论文。 《曾祥芹文选》下卷《语文教育学研究》,属于 学科创新三部曲 的第三部。它包括 语文内容 三足鼎立 说 、 用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 、 用阅读学指导阅读教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之语言类,汇集了这套丛书中有关语言学的经典作品,共10种,多为西方语言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著,记录了西方先贤对语言这一古老命题所进行的不同维度的思考与探究,从中大略可以了解西方语言学科的基本脉络和走向。中国现代语言学起步于译介,中国语言学者特别是前辈学者对译介之事更是不遗余力。这些经典译作正是中国现代语言学起步的见证。本丛书的译者高名凯、陆志韦、赵世开、袁家骅、甘世福、岑麟祥、叶蜚声、廖序东,这些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各有建树的著名语言学家,他们或翻译、或审校,孜孜矻矻,在立足于本土研究的同时,借助译介之臂,推挪开通往世界的语言之门,为中国语言学真正走上与世界对话的现代之路提供了助力。
《 汉语大词典 札记》共收札记3700多条,凡90余万字,历时二十余年撰成。此书为作者应用《汉语大词典》阅读典籍进而对《汉语大词典》的探索。或探索其词条,或探索其释义,或探索其书证,或探索其读音与字形,或探索其便于理解。 《 汉语大词典 札记》作者马固钢认为凡有利于完善与理解《汉语大词典》者,皆在札记探,索之中。其探索方法除继承训诂传统方法因声求义等以外,亦从考虑正反同辞、探求词语源流发展、应用语法分析、核实历史事实、比较句子语气五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全面探索。札记可以丰富对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的深入探求;当读者应用《汉语大词典》之时,可以将此书视作工具书,以辅助理解《汉语大词典》,且补其不足;将来修订《汉语大词典》之日,此书在资料上、方法上更有其参考与借鉴的意义。
《官话指南》是日本驻清朝公使馆 学生译员 吴启太、郑永邦在中国人帮助下,于明治十四年十二月编撰出版的北京官话教材。该书突破了北京官话教科书《语言自迩集》影响,标志着明治时期日本汉语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世界汉语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资料,本书将《官话指南》及其方言对译本(六种),以北京官话版《官话指南》母本与其他五种一句一句对应编排,从中可以看出文本之间的对应诸多现象,形成文献文本汇校名曰《官话指南汇校》。在此基础上,将《官话指南》及其方言对译本(六种)在词汇、句法(含词法)上的对应分布特点进行整理和研究,形成语言研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