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学习语言的合适年龄是几岁? 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 《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 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 心语 才是真zheng意义上的思维语
在汉语史上,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语法词汇演变十分重要,同时也能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提供重要的帮助。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曾于1998年首印,时印2150本,今已售罄。该书自出版以来在语法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者反响好,引用率也很高。今准备在修订本中补充作者的两篇新作《同一性话题:话题优先语言一项更典型的属性》和《亚洲语言中的话题化现象》,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新成果。 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之中、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上展开,因为,只有这样,汉语研究的具体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汉语语言学才能汇人世界语言学的主流。本书可以说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汉语研究的共性意识以及对语法理论普遍性的追求。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收论文16篇,由各位语言学分支研究领域的专家概述语言学前沿学科的基本现状及与汉语研究的关系,以学派、学说为纲,介绍的皆为汉语研究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包含理论的介绍和方法的演示。总体突两方面:一是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涵,二是与汉语研究结合的实际成效和广阔前景。论述深入浅出,是重要的语言学前沿研究的入门读物。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我们又如何创造意义?我们的所看所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我们一直在创建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意义之源?这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想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本杰明 伯根教授是国际认知语言学权威、具身模拟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师从于 认知语言学之父 乔治 莱考夫。他在书中运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 具身模拟理论,指出我们人性的本质、我们思考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合作的结果。不仅证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意义,而且展示了这意义背后的机理。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行文立论严谨,讲解清晰,描述生动,特别是关于北极熊、会飞的猪、黄色卡车司机帽等实验案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本书的问世不仅进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借助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机制,是数智时代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精选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以大规模依存树库为基础,围绕语言的线性结构和网络结构对语言这一“人驱复杂适应系统”所做的探索,其中包括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和“依存方向连续统”等。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友好易读,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数据驱动的语言研究”、“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
《 齐民要术 词汇语法研究》(修订本)分为 概论 和 《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 两部分。概论部分由《齐民要术》及其语言、《齐民要术》词汇研究、《齐民要术》语法研究组成,论述《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齐民要术》历代校释商补、《齐民要术》常用词研究、《齐民要术》所见的中古汉语新词和新义、《齐民要术》所引佚书与辞书编纂、《齐民要术》疑难词语考辩、南北词汇差异、句法结构分析等;词典部分收入了《齐民要术》中出现的新词新语约900余条,是研究《齐民要术》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本成果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词缀“自”“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诸如“自”“复”的很多义项和功能未被揭示,有些常用义项及功能描写过于笼统等。上编对“自”加以研究。共搜集讨论诸家所举“自”作词缀的用例451例,除去2例有误者,实际讨论449例,将它们归入十四个义项。下编对“复”加以研究。共搜集到诸家所举“复”充当词缀的用例394例,除去存在疑问的6例,实际讨论388例,依据意义及功能,归入17类。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探讨,在认真借鉴、审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古汉语词缀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不足。下编主要采用上编所提理论及鉴别标准,对各家所认定的“阿、儿、尔、乎、老、然、如、若、头、焉、有、者、子、其、思、斯、于、聿、爰、曰、云、载、兮、初、当、第、毒、而、 、即、加、家、来、切、取、生、试、手、为、馨、行、言、伊、已、应、用、祗、复、自”等49个中古汉语词缀加以考察,对部分词缀的来源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文中我们结合诸家所举用例,进行了详细考辨和分析,揭示了它们的真正性质。
《 楚辞 训诂史》属于训诂学与楚辞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即在梳理古代《楚辞》训诂产生、发展、成熟全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传统训诂学的原则、特点、方法在《楚辞》古注中的运用情况,进而将传统训诂与《楚辞》训诂的异同情况进行综合性比较。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的分期。第二,对从汉代到清代的主要《楚辞》注家及代表性注本作重点分析和比较。第三,归纳分析历代《楚辞》古注与传统训诂学之间在训诂出发点、时代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第四,阐述《楚辞》古注为代表的集部书注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传统训诂学、现代楚辞学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汉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多义动词的不同义项除了在概念意义上不同外,在句法功能上往往也有很大差异。汉语动词的多义性对动宾组配中宾语的多样性具有影响作用。本书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对比法、语料库实证研究法等方法,从动词多义性与宾语类别关系、动词带宾结构形式、语体因素等多个角度考察了汉语多义动词的多义性与汉语动宾短语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了语言共性与差异、动词多义性与宾语类别多样性等因素对泰国学生习得理解动宾短语的影响情况。
《量范畴的类型学研究——以贵州境内的语言为对象》主要以贵州境内的汉语、苗语、彝语、水语、侗语、布依语、仡佬语七种语言为对象对量范畴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具体涉及量范畴的表现形式及各种表达手段,量范畴的语序类型学研究,量范畴的功能类型学研究,量范畴的语义类型学研究,量范畴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本书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视域下通过对领属范畴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揭示认知、语义、句法互动的内在机制对领属形态句法表达的制约,以及这种制约所蕴涵的语言类型特征。全书共七章,主要讨论三方面的内容:①领属关系的概念结构、语义内涵以及认知图式;②领属关系的语言编码途径,包括领属关系在短语层面和小句层面上的语言表达形式;③领属范畴制约句法以及其他语法现象问题,重点关注领属关系对句法结构性质、句法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复杂性的影响。汉语有一种话题领属句集中体现了 话题突出 的语言类型结构特征。
唐石經本毛詩(全二册) 《儒典》出版后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现陆续出版平装单行本,共计108种397册图书,分四辑推出。第一辑(36种),收录唐石经本系列、经注本系列、经注附释文本系列、纂图互注本系列。第二辑(18种),收录单疏本系列、八行本系列、十行本系列。第三辑(16种),收录宋元人经注系列。 第四辑(38种),收录明清人经注系列。 《儒典》平装单行本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角度,基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从词素、短语、句子及篇章层面分析了中国英语外语学习者在时间域、运动域及空间域中出现的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区分了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在指出英汉不同思维模式是造成迁移产生的根源的同时,认为双语者主导语言是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产生层面、产生方向和产生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推测,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是包含关系:概念性迁移包含语言迁移,即概念性迁移不一定是语言迁移,但语言迁移一定是概念性迁移。
该书在对国际上影响*的语法调查研究问卷《语言的描写性研究:问卷》翻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语法调查研究的术语、方法和*研究成果。该书是国内语法研究者的一本实用工具书:通过问卷,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语法现象进行调查归类;通过问卷下的详细说明,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国内外众多语法范畴的含义,即该书相当于一本现代语法专科词典。该书的读者范围较广,汉语、汉语方言研究者,以及民族语言学者都需要使用该书来进行科学的语法调查研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语种多、文种多是我们的国情。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为了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文件中对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有明确规定,而且通过一系列语言规划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国家、省区、州盟、县旗四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和跨省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作体系;一些原来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改进了文字;一些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教育、翻译、古籍整理等领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水平也大大提高。 为了展示
本书为四川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为前一部学术专著《四川方言词语考释》的续作。作者更加全面地搜集了四川方言的专有词汇,进行分类、注释,说明其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的差异和独具之特色,语料丰富、准确,有助于说明语源,准确理解词义的演变,是一本研究方言、民俗、地方文化等推荐之参考书,具较高学术价值。
《欧洲语言文化研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发表对欧洲非通用语言文化研究的成果,内容涉及语言史、语言对比、语言政策、欧洲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中欧文化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宗旨是倡导创新、鼓励争鸣、扶掖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