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 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 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中国文字研究》是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于1999年,是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载新的国内外有关汉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本体研究论文。刊物采用匿名审稿,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新的学术价值。本辑栏目设有 古文字研究 、 简牍碑刻文字研究 、 汉字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汉字研究 、 书评与国际合作信息 等。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编著者谭载喜等。本书为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7月)论文选集。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本书依照会议主旨,匿名评审,择文而编,集中反映两岸四地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与跨语言文化交流研究者、各大院校语言文化院系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教材共10章,第1章为科技英语翻译概论,包括科技翻译的定义、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译者素养和中国科技翻译史简述等基本内容。第2章为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简述了科技文体的词汇、句法、语篇特征。第3章至第6章分别从术语、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出发,结合实例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7章在全译的基础之上,以变译为主线,总结各类变通手段和变译方法。第8章介绍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常见误译,解释误译的原因和改进方法。第9章和 0章分别探讨科技英语中的美学艺术、美学翻译与修辞艺术、修辞翻译。
汉译指从外语译成汉语的产物。因受制于原文而有别于纯粹的汉语,汉译存在种种问题,对汉语产生了影响,其规范化问题是一个有待系统关注的领域,尤其是有助于一线从译者和翻译学习者提升汉译水平。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描写汉译现象:汉译表达的种种特征、汉译偏离汉语规范的五种表现、汉译优化的四个进阶,以及汉译与其翻译观的关系。后九章分别讨论典型的汉译优化问题:如何从同义表达中优中选优;如何破解汉译“的的不休”现象;如何避免数量结构的滥用;如何在汉译中化“被”为实;如何将长句化简;如何用好流水句,译出地道的汉语;等等。 提出了汉译优化的四个深层目标:准确性汉化、汉译鲜明性汉化、生动性汉化、流畅性汉化。
刘金龙,男,1979年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翻译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本书主要聚焦应用文体翻译研究,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定义,阐述应用翻译的基本特征,指出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课
在后疫情时代,对口译教学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具备跨学科思维、有技术嗅觉的复合型口译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有助于构建当代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本部教材的初衷在于有机融合口译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技术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领悟口译方法,逐渐积累学科知识,并掌握相关的口译技术,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口语翻译的学习,逐步夯实口译技巧,成为一名响应时代号召的新时代口译人才。
《英美文学鉴赏导读》(A Guide to Appreciat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是为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而编写的专用教材,也可为英美文学爱好者自学之用。教材共分六大部分。 部分是文学鉴赏总论,宏观阐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第二至第五部分依次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的鉴赏分论,提纲挈领地阐释各自领域鉴赏英美文学的关键要素,力求让学生从掌握方法入手, 高效地鉴赏作品。第六部分是文学术语表,方便读者随时查阅。 第二至第五部分各分论之后是英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作品选读。作品赏析的编写架构为作家介绍、原著选读、难点注释、作品点评、问题与练习等五个环节。 本教材利用了移动互联的“立方书”平台,每篇作品都配以音像资料,在纸质教材内嵌入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便可收听、收看。以起到“音文并茂”“
本书选取了现当代中国 诗人的诗歌百余首,采用 的基于深度学习基于预训练架构的机器翻译算法将其翻译成英语,不同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式,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兼顾了译文的内容准确和语言形式美感。本书采用对照方式,汉语原诗、由机器翻译的英语译文和经过英语专业翻译人员校正的英语译文。 本书可供国外爱好中国诗歌的读者阅读,使他们可以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之美,也可供汉语诗歌英译爱好者赏析。对机器翻译技术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
杨晓荣著的这本《翻译批评导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是为两编: 编:总论( 、二、三、四章),相当于本体论基础,力求廓清与翻译批评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 第二编:翻译标准研究(第五、六、七章),即标准论,从认识和观念入手,梳理翻译标准问题的方方面面。 部分章节后配有相应的参考阅读书目和少量开放性、启发性思考题。正文中提及和引用的文献,以及各章节后提供的书目,全部收入书后的参考文献总目,以利查阅。
本书较系统地描述了从1904年 部有影响力的英国戏剧译著《吟边燕语》的出版,到2020年的整个英美戏剧汉译的历史,力求以英美戏剧汉译传播的历程为主线,全面阐述英美戏剧汉译的发展历程,考察各时期英美戏剧汉译的特征和状况,揭示英美戏剧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总结英美戏剧译介与研究的成就。本书旨在从史学角度回溯英美戏剧进入中国的轨迹,对英美戏剧在中国的汉译传播进行全景式描述,有助于审视中国文化触及和研究英美戏剧这一特异文化现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