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体系。基于此,本书站在实践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理论与策略,对中西翻译理论及文化视角、中西翻译批评的实践进行研究。本书的实用性较强,通过对翻译理论评估和反思,对翻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旨在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高翻译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辅助与支持作用。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文学名著的翻译、改写与调控》是当代有名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代表作,是翻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名著。在该著作中,勒菲弗尔将翻译行为放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 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 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中国文字研究》是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于1999年,是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载新的国内外有关汉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本体研究论文。刊物采用匿名审稿,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新的学术价值。本辑栏目设有 古文字研究 、 简牍碑刻文字研究 、 汉字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汉字研究 、 书评与国际合作信息 等。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遵循“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 需求,聚焦翻译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以翻译技术为基本知识框架,强调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系统阐述各类翻译技术和工具如何应用。 本书内容涵盖桌面与网络搜索、智能采集、文档处理、语料处理、文本快翻、网页翻译、语音输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机器口译、视频翻译、智能写作与批改等多个领域,同时融入了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各章编排严谨,知识模块丰富,工具种类齐全,突出单一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可拓展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工具间的数据迁移知识,满足读者多层次、多维度、多场景的需求。
全书共分14个单元,在对各单元内容精心编排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在口译活动的编排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 灵活的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口译实践。\\\\\\\\\\\\\\\\\\\\\\\\\\\\\\\"口译导论\\\\\\\\\\\\\\\\\\\\\\\\\\\\\\\"的论述力争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对口译理论和相关技巧形成提纲挈领的认识。各单元主题明确,口译实践活动和练习材料的难度循序渐进,每个单元由\\\\\\\\\\\\\\\\\\\\\\\\\\\\\\\"口译准备\\\\\\\\\\\\\\\\\\\\\\\\\\\\\\\"、\\\\\\\\\\\\\\\\\\\\\\\\\\\\\\\"口译练习\\\\\\\\\\\\\\\\\\\\\\\\\\\\\\\"、\\\\\\\\\\\\\\\\\\\\\\\\\\\\\\\"实战口译\\\\\\\\\\\\\\\\\\\\\\\\\\\\\\\"、\\\\\\\\\\\\\\\\\\\\\\\\\\\\\\\"口译技巧\\\\\\\\\\\\\\\\\\\\\\\\\\\\\\\"及\\\\\\\\\\\\\\\\\\\\\\\\\\\\\\\"补充练习\\\\\\\\\\\\\\\\\\\\\\\\\\\\\\\"五大部分组成。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
《跨越边界: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升级版)”中的一本,是由当代 翻译理论家伊夫·甘比尔和吕克·范·多斯拉尔共同编著的一部文集,收录了来自欧、美、亚、非以及其他 和地区30余位学者的17篇论文。这些文章围绕“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及其边界拓展”这一话题展开,以跨学科的视角重新界定翻译,探索了“双向互惠”的学科交融模式,让读者 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跨学科发展动态。
本书从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历史学、文化史、思想史等多维学科视角出发,不仅探讨了传统翻译批评话语框架下的诸多经典命题,而且对当下中外翻译话语场域中的某些前沿话题也进行了深度考察。 笔者紧紧围绕“从文本到受众”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相关论述,一方面试图从宏观层面阐释翻译研究在研究范式方面的轮转与 替、演进与交织;另一方面则尝试通过多个研究个案从微观层面揭示翻译行为的文本属性与交际属性,以及这些翻译行为背后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本书适合翻译研究者、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以及对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感兴趣的人士参阅。
本教材是根据 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翻译基本功训练而编写的英文版翻译教程。本教材注重翻译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重视翻译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翻译活动的理性认识;选材多样,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翻译例句生动有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后配有练习和答案,方便教师教学和安排学生自学。常用的翻译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的讲解易懂、适用,能让英语专业的学生 好地学习。
本教材针对一学期的“专题口译”课程设计,共8个单元,涉及8个常见的口译主题,建议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可供16周32个学时的教学。每个单元由四个模块组成:技能介绍、译前准备、练习与提示、单元小结。 在内容安排上,译前准备模块就是平行文本法的映射,在此不再赘述。技能介绍模块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回顾反思之前技能学习阶段已经学过的口译技巧,巩固之前所学。练习分为单项技能练习和/或口译综合训练,主要依据该单元的技能和专题安排,以练促学,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口译技能和相关专题知识内容。在练习提示中,编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练习中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提示和点拨。之所以没有给出固定的参考译文,是因为这样 符合口译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特点,学生要掌握的是“得意忘形”的方法,而不是背诵静态的、经编
本书适合与文化娱乐、教育相关的部门使用,正确地翻译这两个领域的各类标志牌,有利于正面地展示我国的形象。本书配有插图,可以直观地显示正确的翻译,而且对经常出现英译错误的公示语以“小贴士”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文字说明,具有提示作用。
本书以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为纵向线索,以学术文本翻译的若干问题为横向脉络,对俄语学术文本典型语言现象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本书首先综观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和 外俄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现状,继而详细描写了俄汉平行语料库的语料选取、去噪、入库和对齐工作。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对俄汉翻译中的显化-隐化、简化-复杂化、规范化-异化、对应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典型俄语句式的翻译规范问题、翻译应用问题等进行了数据和例证的微观描写。这一研究将为俄汉翻译研究提供基于语料库的微观描写范式,也将为语料库翻译学提供 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本书适合俄汉翻译研究者、俄语学习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者等参阅。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本书以中国当代译学术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特点及其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现状;探讨中国当代译学术语形成的动态过程,发现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书中还涉及到译学术语所蕴含的种种复杂的现象:语词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情况,概念在跨时空旅行时所遭遇的种种状况,概念转换方法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和论证,特别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术语理解方法和描写方法。通过探讨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问题,可为其他学科术语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