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 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 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中国文字研究》是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于1999年,是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载新的国内外有关汉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本体研究论文。刊物采用匿名审稿,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新的学术价值。本辑栏目设有 古文字研究 、 简牍碑刻文字研究 、 汉字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汉字研究 、 书评与国际合作信息 等。
本书以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为基础,从焦,点、背景、路径、运动、方式等层面对英语、汉语的语言编码形式做了对比研究,并努力挖掘其背后的认知理据。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汉语既是卫星框架语言,也是动词框架语言
王东风编著的《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旨在探索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主要从语言学、诗学和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所牵涉的学科除了这三个主要学科之外,还包括哲学、历史学、社
汉译指从外语译成汉语的产物。因受制于原文而有别于纯粹的汉语,汉译存在种种问题,对汉语产生了影响,其规范化问题是一个有待系统关注的领域,尤其是有助于一线从译者和翻译学习者提升汉译水平。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描写汉译现象:汉译表达的种种特征、汉译偏离汉语规范的五种表现、汉译优化的四个进阶,以及汉译与其翻译观的关系。后九章分别讨论典型的汉译优化问题:如何从同义表达中优中选优;如何破解汉译“的的不休”现象;如何避免数量结构的滥用;如何在汉译中化“被”为实;如何将长句化简;如何用好流水句,译出地道的汉语;等等。 提出了汉译优化的四个深层目标:准确性汉化、汉译鲜明性汉化、生动性汉化、流畅性汉化。
本书对语言学、语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证,指出互文理论适应现代语言学系统观的发展方向,从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来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篇。全书共分七章,分别是:语篇互文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语篇互文分析
本书是笔者在多年教授英语修辞学课程和翻译课程并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主要适用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英语教师及英语爱好者的参考书使用。全书将英语修辞格分为三大类(音韵修辞格、语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共24种常用修辞格,并详细阐述了每种修辞格的定义、作用、分类、用法,每讲课后都配有习题及答案,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水平,以及翻译精准度。 本书注重中英文词源的追踪,选择各家 词典中的定义,便于学习者从多角度对所学修辞格有深入地理解,这对于学习者掌握每种修辞格有着重要意义。书中例句多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有助于教师由简至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书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利
......
本书是在原始书目搜集和数据整理方面的一次尝试,试图全面钩沉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出版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包括其选材、数量、主题、译介模式等具体指标。 附录部分列出了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的编目,全面而富有针对性,以期为从事文学中译外的学者提供参考。本书有助于回答有关中国当代小说英译传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近70年来,有多少部中国当代小说被译成英文出版?这期间英译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21世纪以来又有哪些新的出版动向值得关注?英译数量 多的前十位作家是谁? 为活跃的出版地、出版社和译者是哪些?这些数据在各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牵涉到译介背景、模式、渠道和参与者等各个方面,是外部环境、文本内部,以及人类自身相结合的复杂活动。 基于上述史料,我们将从英译的对象、主体、过程和结果等几个
蒯因(又译“奎因”)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 的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过 影响力的观点。本书以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为主线,具体论述了行为与意义、理论与证据、意义与指称、翻译与哲学等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来龙去脉、论证理由,以及三种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澄清该论题招致的种种误解;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背后的哲学问题,初步探讨翻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翻译不确定性对翻译学研究的价值等翻译哲学的问题。
本教材是根据 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翻译基本功训练而编写的英文版翻译教程。本教材注重翻译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重视翻译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翻译活动的理性认识;选材多样,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翻译例句生动有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后配有练习和答案,方便教师教学和安排学生自学。常用的翻译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的讲解易懂、适用,能让英语专业的学生 好地学习。
《语言·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语言学研究”部分收录了9篇论文。隋智帆的“ 隐喻论文可视化分析研究”运用可视化的研究手段对近期 的隐喻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宋艳梅以“Doubt”和“Suspect”两词为例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辨义性探讨。王筝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探析了小说《大饭店》的会话含义。温淑婧从隐喻分类和因素层次分析研讨了科技发展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联性。汤朝菊教授指导的张晗同学对互联网环境下英汉混合四字格流行词语做了模因解析。罗时乾以cc菜鸡”一词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汉语网络语的在线意义构建。余悦运用关联理论对《虬髯客传》的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做了对比研究。 江露对基于中介语的初中英语学习者的写作偏误进行了分析阐释。 ,钱思颖探讨了汉字的理据性及
本书收录了作者发表的多篇短文,涉及时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医学等方面。作者将其译为英文,并加注释或解析。注释部分就原文的某些理解和翻译技巧做了解释,解析部分则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和历史背景等。
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 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 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
翻译测评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增长点。相比语言测评的蓬勃发展,翻译测评研究还有待拓展与深入。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及余篇四个部分。上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综述,期望在宏观层面展现翻译测评研究的全貌,包括 外翻译测评研究、《语言测试》研究专题综述、基于VPA方法的语言测评效度实证研究、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综述、剑桥入学考试评价模式。中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效度验证,期望提供一些效验研究实例,包括翻译测评效度验证的理论基础、CATTI英语二级口译(交替传译)口译实务命题质量研究等。下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书评,反映了本人读博之初围绕四本专著所写的评论,包括《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简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评述、《语言测评大全》评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
翻译测评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增长点。相比语言测评的蓬勃发展,翻译测评研究还有待拓展与深入。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及余篇四个部分。上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综述,期望在宏观层面展现翻译测评研究的全貌,包括 外翻译测评研究、《语言测试》研究专题综述、基于VPA方法的语言测评效度实证研究、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综述、剑桥入学考试评价模式。中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效度验证,期望提供一些效验研究实例,包括翻译测评效度验证的理论基础、CATTI英语二级口译(交替传译)口译实务命题质量研究等。下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书评,反映了本人读博之初围绕四本专著所写的评论,包括《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简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评述、《语言测评大全》评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