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
201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基础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结项著作。 本书着重讲述翻译项目管理的实操,以案例加深理解,以研究总结经验。内容表现两个理念:1.以政策定位内容。2010年以来, 与 紧锣密鼓地在全国高校引导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教学改革,先后发布了《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五份重要文件,落实到翻译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实处,就是教学内容与市场,即翻译职场的对接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大多数学校翻译与外语的本科与硕士课程因为师资、教材与观念等原因而缺席的翻译项目管理内容。本书就是应对这种情况而开展的研究,以此适应企业 化、交流本地化的形势及 国策的需要。2.以市场改变观念,以速度为核心内容。在当今社会,译者想要生存下来,速度是一大保障。但是现在译员面对的经常是一个晚上翻译五万字的任务。时代在变化,
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为翻译界乃至外语界 热门的领域之一,文学外译研究成果多、话题广。本书是关于中文小说,特别是现当代小说英译研究的研究,旨在探讨 外对中文小说英译的研究脉络、 发现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选题建议。 王颖冲著的《中文小说英译研究/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共五章。 章全面介绍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梳理史料和书目的编纂情况。呈现综述类译介研究的全景。第二至五章分别深入探讨作家与作品研究、译者研究、译介过程研究和传播与接受研究等四大分支.对现有成果进行分类述评与阐释,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文小说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而思考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该从何处着眼、何处入手,为致力于文学译
本书以翻译为出发点,对翻译活动的审视中,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作用、翻译主体的活动、影响翻译活动的要素、翻译研究的发展和翻译学科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对翻译活动的多样形态、翻译的多重价值、翻译主体的选
诗歌是人类以文字形式记录存留至今的古老、经典、普遍的一种文学体裁。世界各民族都有诗,而汉民族除诗之外还有“词”这一“汉语诗文学发展的形式”。词学在我国已早成硕学,在我们的邻国俄罗斯,词也流传已久,俄罗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 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 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本书属于名 译产品线,“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作者选取近十年来自己在 核心期刊发表的20余篇与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有关的研究成果,分类编辑,并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译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内容分为理念的转变、市场需求、培养模式、课程实习与论文写作五个部分,涵盖了专业学位教育 为重要的五个方面。
本书借助诗学尤其是现代诗学理论来考察文学翻译。作者首先对诗学理论进行了梳理、思考和归纳;其次,运用诗学理论来观照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文学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立场,其作品和思想一直难以系统地整理。本专著基于“互文性”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林语堂著译互文关系的研究现状,跨越时间、空间和学科壁垒,系统整理了林语堂创作与翻译之间的互文关系,在多语境中解读林语堂的文学观和翻译思想,纠正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该研究的当代意义及其局限性。
翻译测评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增长点。相比语言测评的蓬勃发展,翻译测评研究还有待拓展与深入。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及余篇四个部分。上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综述,期望在宏观层面展现翻译测评研究的全貌,包括 外翻译测评研究、《语言测试》研究专题综述、基于VPA方法的语言测评效度实证研究、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综述、剑桥入学考试评价模式。中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效度验证,期望提供一些效验研究实例,包括翻译测评效度验证的理论基础、CATTI英语二级口译(交替传译)口译实务命题质量研究等。下篇主要涉及翻译测评书评,反映了本人读博之初围绕四本专著所写的评论,包括《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简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评述、《语言测评大全》评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
《翻译史论丛》是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跨学科学术文集。文集旨在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中外翻译发展史展开较为全面的论述,研究领域广泛,既包括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如翻译史研究的理论、策略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历史学视角,翻译史书写的原则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 话语体系构建等,又包括相关学科 动态的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为翻译界乃至外语界 热门的领域之一,文学外译研究成果多、话题广。本书是关于中文小说,特别是现当代小说英译研究的研究,旨在探讨 外对中文小说英译的研究脉络、 新发现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选题建议。 全书共五章。 章全面介绍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梳理史料和书目的编纂情况,呈现综述类译介研究的全景。第二至五章分别深入探讨作家与作品研究、译者研究、译介过程研究和传播与接受研究等四大分支,对现有成果进行分类述评与阐释,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文小说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而思考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该从何处着眼、何处入手,为致力于文学译介研究的人士提供选题参考,亦适合高等院校外语或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林语堂是现代有名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立场,其作品和思想一直难以系统地整理。本专著基于“互文性”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林语堂著译互文关系的研究现状,跨越时间、空间和学科壁
《翻译史论丛》是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跨学科学术文集。文集旨在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中外翻译发展史展开较为全面的论述,研究领域广泛,既包括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如翻译史研究的理论、策略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历史学视角,翻译史书写的原则与方法,翻译史研究的 话语体系构建等,又包括相关学科 动态的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
本书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角度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等值问题,属于跨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本研究基于认知和语境的框架分析拓展了等值研究的新维度,不是将“等值”作为一个原则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描写性概念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