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基本思想和作者本人提出的翻译的忠诚原则。书中还谈到了该理论在译者培养、文学翻译、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念的影响。另外,克里斯蒂安·诺德在本书中还详细举例说明了自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针对批评中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后作者展望了功能派未来的发展前景。
《劳陇翻译理论文集》作者劳陇,长期以来总是旗帜鲜明地、非常有理有据地宣扬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他前后写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每一篇都是能从根本上推翻种种错误翻译理论的谬误论据的。比如说:关于直译和意译方面的种种错误论调,关于翻译要做到 形神兼备 的错误论调,关于外国诗汉译中要 以顿代步 的错误论调,关于翻译是 科学 而不是 艺术 ,以及翻译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的错误论调,关于建立包罗万象的 翻译科学 的错误论调,等等。本书是作者*一部有关翻译方面的文集。
本书在对孙中山的《伦敦绑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话文两个译本的缺漏与不足的批评基础上,通过讨论推出历史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认为理应重译这部著作,以便再现孙中山笔下伦敦遭绑架的历史真相及其当时的思想动向。
通过对早期爱尔兰文学作品英译的广泛的案例研究,作者在本书中构建了一个繁复的双重主题。她考查了爱尔兰人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向人们展示了翻译家在翻译爱尔兰民族文学遗产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对英国殖民主义和文化压迫的反抗。这种对英国个殖民地的文化轨迹的开创性分析是本书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重要贡献,也为其他有过类似殖民统治遭遇的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模式。这些案例研究同时也成为质疑当代翻译理论的工具。
在主要内容上,本书结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和相关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以“先笔译理论、后口译理论”的基本顺序,从三个大的视角展开深入的讨论:1)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2)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文化研究模式的转型;3)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哲学研究模式的转型。具体包括八大内容: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多元系统论在中国位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以及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这八大翻译理论并非西方翻译理论的全部图景,而是分别代表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是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典型的翻译理论,因为本项研究的目的不在
本书从语言交际应用的层面对汉语和法语的修辞手段、修辞异同和修辞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同时,又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用功能和语言犀利功能等截面,对汉语和法语修辞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国际新闻翻译》正文由7章组成,分别为:第1章:权力、语言和翻译;第2章:全球化与翻译;第3章:全球化与新闻:历史视域下的通讯社角色;第4章:全球通讯社与翻译;第5章:新闻与翻译:通讯社的业务、策略与价值要素;第6章:阅读新闻译稿:通讯社文本分析和第7章:翻译与真实。全书内容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书中7章并非各自为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翻译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书中涉及的理论和观点。正文之前有谢辞和绪论,正文之后有附录、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本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便利。
按照语种分类,阎晶明主编的这本《翻译之技与翻译之道(翻译家卷)》遴选了70篇业内较有影响的翻译家的评论文章,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风格作家作品的翻译技巧、翻译之道,抒发了译者对所翻译作品的深挚热爱以及对翻译事业的拳拳责任心。这些文章感情充沛,语言生动,既阐释了翻译家对国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准理解,也融入了译者的情感和文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
本书初版于1975年,是18世纪以来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它规划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部既有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即便是今天,作为一部现代经典力著,它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的许多精辟见解依然令人振奋或发人深思。 《通天塔之后》初版以来,乔治·斯坦纳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注释,扩充已有的注释,并对参考文献作了全面修正和更新。第二版和第三版新增序言又将本书置于阐释学、诗学以及翻译研究的环境之中,并就社会、技术、政治等的发展动态与翻译关系作了探讨。
《翻译文体学研究》由JeanBoase-Beier所著,首先追溯了早期的文体观,阐明文体对翻译的影响,又从读者视角和译者视角分别探讨文体的作用和文体再创作过程中的选择。作者随之提出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和文体学的认知观,后全面总结翻译研究的文体学途径,并介绍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收录了保罗·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重现纯语言”的翻译理想。 翻译是一场艰难的赌博,有时竟会无法为继。我先要用上些时间,讲述翻译中的困难。“考验”一词可以精准地概括这些困难,因着它有“受苦”和“检验”两重意思。就像人们所说的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编著者谭载喜等。本书为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7月)论文选集。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本书依照会议主旨,匿名评审,择文而编,集中反映两岸四地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与跨语言文化交流研究者、各大院校语言文化院系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流离不开翻译,但翻译的作用并不止于双向的语言转换。只有从文化交流的高度去看待翻译,才能真正认识到翻译的价值。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翻译能够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阻碍,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为交流和对话打开通道。正是借助翻译,人类社会才从互相阻隔走向了互相交往,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狭隘走向了开阔。从某个具体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来看,翻译通过对别国先进科技文化的介绍,能够引进知识,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精神和国人思维,在特殊时期甚至能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创造、不断累积的结果。而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在不断促进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许钧编写的《历史的奇遇--文学翻译论》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本书借助诗学尤其是现代诗学理论来考察文学翻译。作者首先对诗学理论进行了梳理、思考和归纳;其次,运用诗学理论来观照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文学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言在文学外汉翻译中的作用,通过援引、分析大量名家翻译实例指出,无论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源文本风格的再现,还是源文本与译入语文化问历史关系的呈现,文言都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有助于忠实地传译源文本的内客。再现其内在的文学艺术性。因此,文言及其文学传统在外汉翻译中的回归,将为译者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多的策略选项,对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有积极的影响。《文言语体与文学翻译: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内容翔实,脉络清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对翻译方向的师生以及翻译爱好者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铭玉主编的《中译外研究(2014。1总第2期)》是以中央编译局、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主的作者们近年来有关文献和中译外研究方面的论文汇编集,主要涉及文献翻译、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实用翻译、翻译技巧等。几十篇文章,通过多几个角度的不同分析,对日常翻译,特别是中央文献翻译中碰到的多种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和交流。
本书深入浅出地将翻译理论与广义的电影翻译联系起来,不仅为读者扼要介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核心问题,而且生动展示了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如何得以表现,并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论述了电影翻译与文化、社会、身份认同、移民、冲突、行为表现.全球化等问题的密切关系。本书脉络清晰,视角新颖,采用从默片到多部新近的电影为例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传播学、翻译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师生、学者,以及对电影研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