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编著者谭载喜等。本书为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7月)论文选集。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本书依照会议主旨,匿名评审,择文而编,集中反映两岸四地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与跨语言文化交流研究者、各大院校语言文化院系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早期爱尔兰文学作品英译的广泛的案例研究,作者在本书中构建了一个繁复的双重主题。她考查了爱尔兰人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向人们展示了翻译家在翻译爱尔兰民族文学遗产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对英国殖民主义和文化压迫的反抗。这种对英国个殖民地的文化轨迹的开创性分析是本书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重要贡献,也为其他有过类似殖民统治遭遇的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模式。这些案例研究同时也成为质疑当代翻译理论的工具。
《国际新闻翻译》正文由7章组成,分别为:第1章:权力、语言和翻译;第2章:全球化与翻译;第3章:全球化与新闻:历史视域下的通讯社角色;第4章:全球通讯社与翻译;第5章:新闻与翻译:通讯社的业务、策略与价值要素;第6章:阅读新闻译稿:通讯社文本分析和第7章:翻译与真实。全书内容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书中7章并非各自为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翻译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书中涉及的理论和观点。正文之前有谢辞和绪论,正文之后有附录、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本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便利。
本书初版于1975年,是18世纪以来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它规划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部既有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即便是今天,作为一部现代经典力著,它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的许多精辟见解依然令人振奋或发人深思。 《通天塔之后》初版以来,乔治·斯坦纳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注释,扩充已有的注释,并对参考文献作了全面修正和更新。第二版和第三版新增序言又将本书置于阐释学、诗学以及翻译研究的环境之中,并就社会、技术、政治等的发展动态与翻译关系作了探讨。
曾利沙所著的《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从跨学科视角探讨翻译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既有从哲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原理出发对翻译理论进行的思辨,亦有以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分析工具对翻译实践问题进行的深入剖析。《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力求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翻译理论,深化翻译实践研究。本书对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中青年翻译教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亦适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翻译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有力度的文学翻译批评专著。作者在思考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并进一步追索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学科关照的建构视野,综合性地审视当前典型的文学翻译现象,提出鉴赏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他以古今诗歌翻译为原型启发,兼顾理论建构性和学术批判性的双重品质,结合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模式,吸取西方现代文论与译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阐发了一系列便于操作和值得借鉴的翻译批评机制、评级系统和写作范式。这些以及正文之外若干内容新颖的附录的插入,使得本书写作风格愈显独特,内涵愈加丰富、深刻而不枯燥,也更具中国特色和可读性。本书是*的修订版本,内容大幅度增加,颇多更新和完善。本书可视为作者建立新译学的一系列努力的探
本书回顾了中外译论史上各自独特的艺术论与科学论对立统一的逻辑演进;细致地分析了翻译活动的艺术性中如何内在地包含科学性,科学性中又如何内在地包含艺术性,从而揭示了翻译实践的本质;再上溯到一般语言活动,明确了西方语言学如何论述语言活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由此建立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辩证统一,应该是影响翻译学体系构建及翻译实践健康发展的基本观点;其哲学基础性理解不难,运用不易,值得探讨。
为了帮助翻译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等国外著名出版社引进了一批关于翻译教学方面的优秀图书,组成“翻译教学实践指南丛书”,奉献给广大翻译专业师生和工作者。本丛书适用于高校翻译专业教师、MTI学员、各领域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爱好者以及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这套丛书的原书作者均是在欧洲和美国著名学府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在翻译教学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著作从口笔译训练模型、课堂活动设计、课程设置、测试、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充分体现了欧洲和美国在口笔译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翻译专业来说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由于丛书系英文原版图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还特别邀请了国内翻译
本书是图里教授继1980年出版著名的翻译理论专著《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应把描述翻译学列入翻译研究的分支学科,并认为该分支学科具有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双重属性。本书对方法论探讨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了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霍姆斯在1971年提出把描述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但是并未引起翻译界应有的重视。有些翻译研究者甚至故意贬低对具体翻译实践和翻译成果所作的描述性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力主在翻译学范围内建立基于方法论的翻译学分支学科,对翻译学作系统的描述,并探讨了建立这一分支学科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本书是一本有力度的文学翻译批评专著。作者在思考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进一步追索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学科关照的建构视野,综合地审视当前典型的文学翻译现象,提出鉴赏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以古今诗歌翻译为原型启发,兼顾理论建构性和学术批判性的双重品质,结合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模式,吸取西方现代文论与译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阐发了一系列便于操作和值得借鉴的翻译批评机制、评级系统和写作范式。加之正文之外一系列内容新颖的附录的插入,使得本书的写作风格愈显独特,内涵愈加丰富、深刻而不枯燥,也更具有中国特色和可读性。本书可视为作者建立新译学的一系列努力的尝试性成果之一。
《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古罗马以来的翻译理论流派与思潮,精心绘制了一幅西方译学研究的进程图,全面展现了本领域*的学术成果及研究动向。与同类著述相比,《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强调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翻译学的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翻译学的实证性;鼓励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追求翻译学的创新性,等等。 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教程,《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西方翻译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教师、研究者及翻译人员等开启了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新天地。
本书是作者近两年围绕新时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系列学术思考。 部分“翻译与文学思考”对文明对话视野下中外文学译介与传播展开文化批评视角的宏观思考和典型个案分析,倡导在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应秉持文化立场。第二部分“翻译与文学对谈”走进文学家、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畅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助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部分“翻译与文学散论”聚焦文明互鉴中的文学家与文化巨匠,描绘文学、译学何以拓展人类的思想疆域。第四辑“序言”系作者为八部各具特色的著述撰写的序言,是对文学经典翻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纲领性书写。第五部分“专访”系2021年度《现代快报》《解放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专题访谈,全面介绍本书作者毕生在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学术倡
本书不仅是对翻译批评历史之路的回顾,也是对翻译批评未来之路的探寻,在不断的反思与不懈的探寻中,翻译批评必然能够真正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在对孙中山的《伦敦绑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话文两个译本的缺漏与不足的批评基础上,通过讨论推出历史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认为理应重译这部著作,以便再现孙中山笔下伦敦遭绑架的历史真相及其当时的思想动向。
20世纪后的30年中,性别研究渗透到了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性别的关注深刻影响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的发展。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以及对文化的强调已使翻译成为探索性别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重要领域。 本书将翻译置于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对“父权”语言的批判的背景中,阐述了女性实验性作品的翻译实践、译者的大胆介入、一些重要文本如《圣经》的翻译、翻译对父权社会中“消失”作品的重现及以女性译者为焦点的翻译历史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精选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2年期间,尤其是1998年到2002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学刊上有关中国翻译研究的论文36篇,展示了“世纪之交”我国翻译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为译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探索、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视角和西方译论研究四个部分。对于想了解中国翻译研究发展的广大翻译爱好者、英语教师及英语专业学生,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