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书借助诗学尤其是现代诗学理论来考察文学翻译。作者首先对诗学理论进行了梳理、思考和归纳;其次,运用诗学理论来观照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文学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收入了老一辈外语专家教授的论文开创了当代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先河。论文集中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他们勇于探索,生气勃勃,是我国翻译研究未来的希望。中年翻译研究工作的论文功底深厚、学风严谨,起到了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 本书选入论文二十九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本书不仅是对翻译批评历史之路的回顾,也是对翻译批评未来之路的探寻,在不断的反思与不懈的探寻中,翻译批评必然能够真正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在对孙中山的《伦敦绑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话文两个译本的缺漏与不足的批评基础上,通过讨论推出历史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认为理应重译这部著作,以便再现孙中山笔下伦敦遭绑架的历史真相及其当时的思想动向。
本书是作者近两年围绕新时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的系列学术思考。 部分“翻译与文学思考”对文明对话视野下中外文学译介与传播展开文化批评视角的宏观思考和典型个案分析,倡导在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应秉持文化立场。第二部分“翻译与文学对谈”走进文学家、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畅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助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三部分“翻译与文学散论”聚焦文明互鉴中的文学家与文化巨匠,描绘文学、译学何以拓展人类的思想疆域。第四辑“序言”系作者为八部各具特色的著述撰写的序言,是对文学经典翻译与翻译文学经典的纲领性书写。第五部分“专访”系2021年度《现代快报》《解放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专题访谈,全面介绍本书作者毕生在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学术倡
该书以上千种原文著作为基础,将中日两国文学经典在对方国家的传播和翻译放在一起对照分析,对推进中国文学经典走出去,提高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资料翔实,考据严谨,结构合理,研究成果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为中日文学经典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汉日语言比较史》特点: (1)以公开出版、发表的现有成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为根据,以对现有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介绍为基础。 (2)根据现有成果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其他等几大部分。 (3)由于中日两国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起始、发展、特点等不尽相同,所以《汉日语言比较史》稿分为“中国汉日语言比较史”和“日本汉日语言比较史”两大部分。 (4)国内、国外等的界定以该地区的相关活动,即以在中国或日本发生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为依据,与相关人的所属国无涉。
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流离不开翻译,但翻译的作用并不止于双向的语言转换。只有从文化交流的高度去看待翻译,才能真正认识到翻译的价值。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翻译能够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阻碍,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为交流和对话打开通道。正是借助翻译,人类社会才从互相阻隔走向了互相交往,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狭隘走向了开阔。从某个具体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来看,翻译通过对别国先进科技文化的介绍,能够引进知识,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精神和国人思维,在特殊时期甚至能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创造、不断累积的结果。而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在不断促进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许钧编写的《历史的奇遇--文学翻译论》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本书立足于翻译批评的现状,在较为系统地论述翻译批评的本质、价值、标准、原则、功能、精神与视野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以文本意义、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性为核心概念的翻译批评的意义研究途径。
《劳陇翻译理论文集》作者劳陇,长期以来总是旗帜鲜明地、非常有理有据地宣扬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他前后写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每一篇都是能从根本上推翻种种错误翻译理论的谬误论据的。比如说:关于直译和意译方面的种种错误论调,关于翻译要做到 形神兼备 的错误论调,关于外国诗汉译中要 以顿代步 的错误论调,关于翻译是 科学 而不是 艺术 ,以及翻译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的错误论调,关于建立包罗万象的 翻译科学 的错误论调,等等。本书是作者*一部有关翻译方面的文集。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王铭玉主编的《中译外研究(2014。1总第2期)》是以中央编译局、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主的作者们近年来有关文献和中译外研究方面的论文汇编集,主要涉及文献翻译、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实用翻译、翻译技巧等。几十篇文章,通过多几个角度的不同分析,对日常翻译,特别是中央文献翻译中碰到的多种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和交流。
本书属于名 译产品线,“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作者选取近十年来自己在 核心期刊发表的20余篇与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有关的研究成果,分类编辑,并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译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内容分为理念的转变、市场需求、培养模式、课程实习与论文写作五个部分,涵盖了专业学位教育 为重要的五个方面。
杨晓荣著的这本《翻译批评导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是为两编: 编:总论( 、二、三、四章),相当于本体论基础,力求廓清与翻译批评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 第二编:翻译标准研究(第五、六、七章),即标准论,从认识和观念入手,梳理翻译标准问题的方方面面。 部分章节后配有相应的参考阅读书目和少量开放性、启发性思考题。正文中提及和引用的文献,以及各章节后提供的书目,全部收入书后的参考文献总目,以利查阅。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收录了保罗·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重现纯语言”的翻译理想。 翻译是一场艰难的赌博,有时竟会无法为继。我先要用上些时间,讲述翻译中的困难。“考验”一词可以精准地概括这些困难,因着它有“受苦”和“检验”两重意思。就像人们所说的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本书从诗学的角度对西方诗歌的汉译展开了批评性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这段历史,尤其是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探讨了西诗汉译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关系,展示诗歌翻译范式的 迭与方法的进步,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诗学问题及其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影响,提出改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上的探索验证于实践,旨在提出 符合诗学理念的诗歌翻译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西诗汉译的翻译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