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语研究》(第二版)是在作者对吴语三十多个代表地点作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悉心写成,发表了吴语各地的音系、连读调、两千多个字音、近千条词语以及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反映了六十年来老、中、青三代语音的变迁,是赵元任教授1928年《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出版60年后跟踪研究吴语的又一次重大的语言实践。 本书对各地语言的描写准确精细,各章都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研究。他不但可以给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吴语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地方文学的人士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江荻、燕海雄、黄行主编的 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丛书 中的一本。 本书是一部彝语句法描写著作。本书主要从大量的彝语语料(主要是民间故事)中客观呈现彝语句法的本真面貌,并将彝语语料中自然呈现的语法现象利用计算机Toolbox软件以隔行对照的方式标注于彝语语料文本上。做到了语法现象的描写和文本语料自始至终相互印证,在充分尊重原始语料及语篇结构的基础上,比较直观自然的呈现彝语凉山话的句法现象。本书收录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为主,同时增加一些说话人叙述事件的口语材料,对每个词、语法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加以标注。
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将
《吴语百年面貌与变化研究——以嘉兴吴语为例》是一部尝试运用文献搜集法、语言对比、统计等方法来描写吴语方言面貌及发展趋势的语言学专著。 本书在前人研究和本课题田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将吴语分成近代、现代、当代、新世纪四个时期吴语,对其进行了描写分析,从而展示了吴语百年面貌与演变过程,为百年来吴语语音史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语言体系,对恢复重现一个世纪以来吴语地区的语言面貌具有 重要的价值。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乐业》共有引言、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调查手记、索引、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图册以调查条目为纲,大多一图一文,以图带文,图文并茂,从九大方面介绍了方言名称、读音(音标),对文化现象做了解说。全书共收录方言词596个、方言文化图片601幅;另有口彩禁忌用语26条,熟语、谜语45,歌谣15首,戏曲唱词5首,故事2则。全面介绍了广西乐业地区的方言文化。
《中国语言资源集·山西》是贯彻 进一步扎实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促进工程成果的整理、开发和应用的要求,以 语信司《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实施方案》(2019年修订)和《中国语言资源集(分省)编写出版规范》(2019年修订)为编写指导,由山西语保工程55个点的调查语料汇编而成的山西方言资源集。该书的出版是对山西近年来语保调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展示,这些成果对于山西方言内部各方言片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全书共分为4卷,分别是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口头文化卷。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花垣苗语》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之一种,按照 语委发布、曹志耘教授主编的《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规定的技术规范与调查内容调查记录了花垣县的民族语言文化现象。主体部分每个条目由图片、词条、文案三部分组成。以图、文、音、像的方式展示花垣县语言文化。所收语言文化条目按内容分为9大类35小类。具体为:(1)房屋建筑、(2)日常用具、(3)服饰、(4)饮食、(5)农工百艺、(6)日常活动、(7)婚育丧葬、(8)节日、(9)说唱表演。含图片600余张,文化视频和说唱表演视频90个,均为项目组田野调查所获 手珍贵资料。
“蒙学”一词,源自《 ·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功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系统性称谓,不仅包括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还涵盖行为规范、道德养成的教育。蒙学读本用 基础、简单的语言,教给儿童对于词汇的掌握、对于自然的观察、对于社会的认知,塑造了儿童对世界的 观感。蒙学汇集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精髓,其独特的价值,穿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 依旧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为了满足当代读者对蒙学读本的需求,我们选取了其中 经典、 代表性的13部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童蒙须知》《千家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格言联璧》,荟萃成了这一“蒙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大字本)”。13部经,隐性地以综合性识字、行为规范、诗歌韵律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咸阳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咸阳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咸阳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本书以吉林省延边朝 自治州和龙市为中心,基于深入而细致的田野调查,从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大方面,分为35小类,几乎穷尽式搜集了朝 自解放以来在民间传承的民族语言文化条目,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4种形式,全面系统地为读者展示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朝 活态语言文化画卷。本书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不仅为朝鲜语及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 手素材, 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发挥了重要的典藏作用。
本书照实收录了浚县民间歌谣共829条,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风物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信仰、婚姻家庭、生产劳动、时令节气等,反映了极其丰富的本土文化;本书在采用国际音标对所收民谣逐行逐字进行注音的基础上,还对涉及的特殊音变现象一一标注、说明其语法意义,客观展现了浚县方言的基本面貌,能够使其突破地域的限制,让读者不仅知其义,而且知其音。本书雅俗共赏,不仅可以为社会语言学、方言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语料和参考,而且有利于促进民俗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课题“语言方言文化调查·山东青岛”的 终成果。本书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图、文、音、像”四位一体的方式介绍青岛的方言文化,共收录方言词条600余条,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EP同步等手段进行保存和展示。记录了青岛的特色民居“里院”、风貌街区“波螺油子”、地方名物“榼子”、民俗活动“祭海”、重大节庆“啤酒节”、地方曲艺“柳腔戏”“茂腔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彝缅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直以来彝缅语的研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研究的前沿,彝缅语的研究对于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的发生学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萃编》 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对北京话溯源和满汉语言接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满语研究和满语教学创造极大便利。由于底本多为善本古籍,研究者不易见到,本书将以重排、点校、注释加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为《满汉成语对待》。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视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西安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西安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西安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 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本书作者威妥玛19世纪中期曾担任过英国驻华公使,编写的《语言自迩集》是为西洋人学习北京官话的课本, 看这 不只是一部北京话口语的汉语课本,体现了编写者对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准确把握,是一部髙水平的汉语教材,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第二版)》是用威妥玛式拼音记录北京话的大部头资料集,堪称19世纪北京话的精彩实录,也是西方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同北京话研究相结合的描写语言学巨著。书中对北京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所做的记录与分析, 可信,丰富多彩,学术价值甚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