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分类和历史层次都是多年来争论未休的问题,《汉语方言的共时分类与历史层次》是作者近十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方言分区 ,包括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的再认识、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具体讨论了两广地区汉语方言和平话的归属问题。下编为 历史层次 ,讨论了 历史层次 的含义、争议问题、学术渊源、分析框架和文白异读问题,深入论述了苏州话、杭州话、闽南话入声尾韵、粤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并对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全手册收录上海市区方言词语约4500余条,用丁氏注音法标注了读音,大部分词条列出了注释并且给出了例句。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了解上海市市区方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对研究上海市区口语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版)论述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及方言地理、历史、变异、接触、比较、文字等。本书从普通方言学的立场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由于本书的作者亲自调查并且研究心得较多的是吴语,故书中举例时也多用吴语,这可以避免用错语料,也可使读者多受益。
临高语是通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一种非汉语语言,因其操用者主要集中在临高县而得名。本书所收集的语言材料只限于临高县境内,流行范围也主要在临高县境内。书首的“临高语概况”部分简要介绍临高县境内的临高土语在语
《怒苏汉简明词典》把四种怒语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加以保存,这套《怒族语言系列词典》,分为《怒苏汉简明词典》《阿侬汉简明词典》《阿怒汉简明词典》《柔若汉简明词典》,共收集了28000个词条。
《佤语语法纲要》系统地涵盖了佤语语法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充分吸收了《佤语语法》《佤语概论》等著作中的佤语语法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增加了佤语特殊句等《佤语语法》《佤语概论》等著作中未涉及的内容。编者将各个章节的内容编写得深入浅出,并根据各章节的重难点内容设了相应的思考练习,使得佤语语法学习者能够及时巩固所学语法内容,循序渐进。《佤语语法纲要》适用于佤语学习者、研究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佤语语法教材和佤语语法研究参考书。 全书共有十一章内容,充分遵循了语法的基本描写规律。 章概述佤语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支系分布、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等几个方面。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从词类和构词法两个方面,描写了佤语词法。第四章至第十章着重从结构、成分、语序、句
本书简要描写江山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浙江建德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情况,以及前人整理與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成就與不足,迄今没有見到從學術史的角度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概括的專著。《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以揚雄《方言》的語言學史地位為基點,對歷代校注,包括成書的和没有成書的條校條釋。逐一考察、全面研究,并采用“總分總”相結合的結構,以綜論與專論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評述,全面、科學地呈現出《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面貌,從而系統構建了一部《方言》研究史,并為《方言》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嶄新的基礎。《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由華學誠著。
本次研讨会以“语料分析及理论研究”为主题,目的是要使不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能在粤方言这个平台上,通过语料的分析,对认识理论,建立新研究模式,有所启发,同时也通过理论的探讨,可以另辟蹊径,对语料重新分析,扩大观察面,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语料和理论两者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不但对一种方言的研究有所促进,带来新的发现,同时这些新发现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个汉语史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人类语言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次大会论文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各层面现象的描写分析,早期文献和语料对历时研究的贡献,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方言分群和语言接触的探讨,方言地图的制作及作用,语言习得及语文教学研究等等。
本研究拟选取第二个南北朝中宋金对峙阶段为代表来蠡测这一时期南北用词的差异。这一研究有重要意义:(一)可全面、直观地再现宋金对峙时期南北词语的差异,使人们对这个近千年来一直模糊的重要语言现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提供近代汉语时期的资料。(二)为汉语方言史研究提供资料。 吴方言、北方的一些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宋金时期的词语,此研究可为一些方言词找到源头和例证,廓清以前历史文献方言词认识上的误区,为历史文献方言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三)察古可以知今,有利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工作的开展。宋金汉语不仅是上承隋唐汉语、下启元明汉语的枢纽,而且部分现代汉语常用词直接导源于此,通过文献材料可以追溯其历史存在。
本书包含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体系已相当完备,同时还配有许多生动的图片和高质量的音像语料,显示出该书与时俱进的一面。 本书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
本书是针对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汉语方言声调的研究,共调研了265位发音人,143个方言点,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西北官话单音节字调合并的现象,并且探讨了部分成因。
本书主要是叙述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现状和发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检视“跳禾楼”习俗存在与保护的现状,同时也籍由对“跳禾楼”的实证,提出跳禾楼在文化产业、现代传媒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跳禾楼”习俗起源于百越时期,是岭南地区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属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习俗存在于岭南粤西地区,广西北海等地亦有此习俗。每到农闲及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些地方会举行用以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活化与发展祈年求福,庆祝丰收的活动。全书包括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现状、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历史流变等。
本书从一手实证数据出发,对高校民族语文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探究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研究中拟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目前高校民族语文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如何构建的? 二是目前高校民族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如何? 三是高校民族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维度有哪些?如何对其质量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四是高校民族语文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什么问题与不足?如何 有效地提升其培养质量?
从故事中学习汉语,是日本汉语官话课本的一大特色,包括从西方故事改编而来的《伊苏普喻言》(1879)、燕山管窥居士编纂各种市井传奇、因果报应的故事《搜奇新编》(1916)、金国璞编译的侠客故事《北京官话今古奇观》(1904)。本卷拟对以上原书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伊苏普寓言·今古奇观·搜奇新编》作为“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中的日文卷其中一本,对早期北京话语言研究、民俗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汉语教学研究都有 重要的价值。
第八届吴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8日至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召开。本届会议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共90余篇,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吴语的语音、语义、句法,吴语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吴语词典的编纂、吴语的历史、吴语研究的历史,以及吴语与吴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会议还组织了一场 城市方言学 工作坊,就当前中国,特别是吴方言区内由于城镇化进程引起的语言接触、变异、融合以及政府的语言政策等议题作了专题讨论。大会中穿插专题工作坊是新的形式,是以往历届吴方言国际学术会议没有的,这也是本届吴语会议的特色。本届会议的另一个特色是提交论文和宣读论文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多,许多还是在读的研究生,他们必将成为吴语研究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