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由美国旅甬传教士睦礼逊(William T. Morrison)主编,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876年出版,是史上本有英汉对照的宁波方言工具书。该书记录了19世纪中后期宁波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大量自然口语语料,用于帮助当时初到宁波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宁波话,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宁波方言历史面貌和演变有重大参考价值。词典正文共538页,正文前有《序言》、《宁波方言音节列表》和《说明》,正文后列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宁波话读音。
儿化不仅是北京话的重要语音现象,而且也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北京话儿化词典》增订本收录了北京话儿化韵词语七千余条,详加解释,为研究北京话提供了详细的*手资料。增订本有以下特点:一,重新审核了北京话儿化音系,特别是26个儿化韵母和289个儿化音节,总结出北京话的26个儿化韵;二,增订本增收条目400条左右,收词总的原则是从严掌握,有意增收一些体现北京民俗、风土人情、著名街巷、景区、城池的词语;三,对释义或例句中出现的不太明确、不容易理解的老词儿、老旧事物,增订本作了适当解释,注意丰富词典的知识性。
《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由美国旅甬传教士睦礼逊(William T. Morrison)主编,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876年出版,是 本有英汉对照的宁波方言工具书。该书记录了19世纪中后期宁波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大量自然口语语料,用于帮助当时初到宁波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宁波话,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宁波方言历史面貌和演变有重大参考价值。词典正文共538页,正文前有《序言》、《宁波方言音节列表》和《说明》,正文后列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宁波话读音。
本书提供41个汉语方言的字音材料。这41个方言点包括:兰州、红古、永登、榆中、白银、靖远、天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武威、民勤、古浪、永昌、张掖、山丹、平凉、泾川、灵台、酒泉、敦煌、瓜州、西峰、环县、正宁、镇原、定西、陇西、临洮、漳县、武都、文县、宕昌、康县、西和、临夏市、临夏县、合作、舟曲、临潭。列出北京音以资比较。全书收字1500个,用 音标注音,按《方言调查字表》的中古音系排序,每个字的反切及音韵地位依照《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本书比较完整的反映了甘肃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别,是甘肃方言研究、普通话教学、公安刑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较为详细,共分十章:首章为导言,概述了傣族及傣语方言和文字,介绍了金平傣语的音位系统,说明了金平傣语语法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语法单位,根据相关的语法学理论,从语素、词、词组、句子四个方面来讨论金平傣语的语法单位。第三章为词法,着重从单纯词、合成词、四音格词三个方面探讨金平傣语的构词法。第四章以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金平傣语名词、区别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12类词的语法特点。第五章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阐释了金平傣语主谓、述宾、述补、联合、偏正、量词、介词、方位、连谓、兼语、复指、“的”字等12类词组的组合情况。第六至八章,分别从句型、句类、句式三个视角来考察金平傣语句子的构成。从结构上讨论了单句和复句
傣泐语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的语言,是中国傣语四大方言之一,使用人口30多万。 傣泐语主要使用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此外普洱市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区等地的傣族也使用这一方言。分布于中国、缅甸、老挝、泰国四国交界的缅甸掸邦东南部的傣艮语,泰国北部的泰阮语、泰泐语,老挝北部的老泐语和中国西双版纳傣泐语同出一源,至今还使用着共同的佛经文字(老傣泐文)。 目前,对西双版纳傣泐语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资料还很缺乏,尚未发现采用参考语法的框架体系对其进行的研究。《西双版纳傣泐语参考语法》以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泐方言为研究对象,依托翔实的语言材料,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描写法、比较法等现代语言学理论
该书基于 社科基金项目报告《“甘青宁新”四省区汉语方言声调演化研究——单字调及其连字调格局》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依据实地调查的发现,对西北方言的调类、亚调类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描写,并针对相应的亚类进行单字调、双字调、三字调的整理和描写。此外,还分析了单字调与连字调之间拱形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相应的语音机制和音系规则。本书利用一个正在演化过程中的声调类型,从社会语言学和地理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它的连字调模式,分析该方言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以及语音的生理机制和音系演化的规则。本书尝试从一个点的深入研究,探寻西北方言的演化趋势。根据每个点的连字调模式,包括双字调和三字调,结合方言地理分布,逆推声调的“原型”,构拟声调的演化路径。通过单字调、双字调和三字调格局中调类与拱形的
语法-语用接口涉及语法系统与语言运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在讨论语法和语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追踪调查和行为实验等多种方法考察了汉语儿童对已知信息/新信息表达机制、焦点小品词以及等级含意等语法-语用接口知识的习得。 研究发现,语法-语用接口知识由于涉及不同模块之间的互动和整合,是语言习得中的难点。尤其在使用句法位置标记已知信息/新信息、确定排他性焦点小品词关联的成分、理解等级焦点小品词的等级预设以及推导等级含意等方面,汉语学前儿童的表现均异于成人。 本书适合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方言学和方言地理学的方法,利用大连18点田野调查的材料和前人的相关论著,进行大连方言的语音专题性研究和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的研究,并与山东省胶辽官话进行对比,以期揭示大连方言的全貌,加强大连方言形成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辽宁省胶辽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并深化胶辽官话的语音演变、语言接触等相关研究。 章引论。介绍大连地区的历史和人口、大连方言的分区、语音特点及形成、本研究的材料、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大连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分区。先后列举大连汉族汉语(14个方言点)、满族汉语(4个方言点)语音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大连方言(18个方言点)的语音特点,提出大连方言分区的依据,将大连方言分为登连片烟威小片、蓬龙小片、大岫小片和盖桓片,简要介绍各片、小片的语音特征。
\"【内容简介】: “1850-1950上海方言英法日三语实录”以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间留下的沪语文献为底本,整理汇编了学术价值 的32册,内容包括语音音系、字典、词典、语法、习惯用语、课本、故事、戏剧、讲义等。钱乃荣教授为其逐一添加了导读和音系归纳。此次出版的是系列的 辑,书名如下:《上海方言习语集(英语)》《汉日上海方言会话集》《上海方言文法(英语)》《上海方言语法(法语)》。本书真实记录了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为沪语研究提供了 手资料。\"
本书从层级构拟的角度出发,选取厦门方言、漳州方言、漳平方言、泉州方言、澄海方言、潮南(胪岗)方言等六个闽南方言点进行历史比较。在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基础上,本书重构了原始闽南语,总结了闽南语内部的创新演变,并与《切韵》系统做比较,找出处于 早时间层次的对应规律的语素。本书运用“创新特征”“核心词保留率”和“同音关系”等三个方法建构闽南方言的谱系树,并比较三种方法所构建出的谱系树的异同。本书构拟了处于闽南语 早时间层次的语素(共九百二十个)的原始形式,还提供了一个尚未有调查报告的方言点(汕头潮阳区胪岗方言)的同音字表。本书的材料能为闽语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为游汝杰教授八十大寿祝寿论文集,共收35篇论文、1篇访谈录和1篇学术著作一览表。内容涉及方言本字研究、方言语音演变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汉语方言史研究、汉语方言与少数名族语言比较研究等,内容丰富。总体上学术水平较高。论文作者包括曹志耘、陶寰、陈忠敏、刘丹青、潘悟云、平悦玲、钱乃荣、沈忠伟、石汝杰等等 外知名的语言或者方言研究学者。本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涵盖语言类型学、实验语音学、语言文化、传教士文献、方言音韵、韵律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汉语方言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新进展。
本书研究宁波方言的词法和句法。词法研究的内容是实词重叠、名词语缀、方所、数量、指代、性状、程度、体貌。语法研究的内容是被动句、处置句、比较句、疑问句、否定句、存现句。研究注重宁波方言事实,尽量充分描写宁波方言语法系统,为汉语方言语法材料的保存、共时历时比较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宁波方言的材料。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1年出版的《上海方言语法》为底本进行翻译和重新编排出版。原书出版时旨在为学习上海方言的外国传教士等群体提供语法课本,如今为研究当时上海方言的风貌提供了珍贵史料。本书共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部分的词法,从欧洲语言的角度,用经典语法的分类法,逐一介绍了上海方言各个词类和它们的用法。第二部分的句法,分析了沪语与欧洲语言的不同之处,详细阐述了沪语如何通过词序规则、助词的使用和平行现象来完成句义表达。\"
本书从层级构拟的角度出发,选取厦门方言、漳州方言、漳平方言、泉州方言、澄海方言、潮南(胪岗)方言等六个闽南方言点进行历史比较。在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基础上,本书重构了原始闽南语,总结了闽南语内部的创新演变,并与《切韵》系统做比较,找出处于 早时间层次的对应规律的语素。本书运用“创新特征”“核心词保留率”和“同音关系”等三个方法建构闽南方言的谱系树,并比较三种方法所构建出的谱系树的异同。本书构拟了处于闽南语 早时间层次的语素(共九百二十个)的原始形式,还提供了一个尚未有调查报告的方言点(汕头潮阳区胪岗方言)的同音字表。本书的材料能为闽语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湖北方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三辑)是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属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楚风汉韵文库”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内容分三大板块:一是湖北方言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湖北方言民俗特色词语,包括生产活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旨在揭示湖北人民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外界 加准确地了解湖北。二是湖北方言文化与湖北文艺传承创新研究。当代的汉味小说、神农架序列小说是湖北小说的亮丽风景。湖北方言融入各种文类中,反映了丰富的湖北语言文化风貌,体现了湖北方言文化和地域特征。成果在湖北民俗文化、湖北文艺等方面的探讨,从方言的角度审视珍贵的文化遗产,求索湖北精神的深层底蕴,归纳湖北文学的风采与气韵,旨在显示湖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三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