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分类和历史层次都是多年来争论未休的问题,《汉语方言的共时分类与历史层次》是作者近十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方言分区 ,包括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的再认识、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具体讨论了两广地区汉语方言和平话的归属问题。下编为 历史层次 ,讨论了 历史层次 的含义、争议问题、学术渊源、分析框架和文白异读问题,深入论述了苏州话、杭州话、闽南话入声尾韵、粤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并对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主要选取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上的相关专栏,包括尉迟梦文,陈青如图的《上海新俗语图说》,与汪仲贤先生《上海俗语图说》均一脉相承,为之 续篇 不为过;以及姜太公撰述的《上海闲话新篇》、浅草撰述的《新语林》,仍然保持 俗语图说 特色,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可谓是一幅上海 浮世绘 ,一定意义上也是早期海派文化的缩影。本次重新整理出版,无疑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对海派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全手册收录上海市区方言词语约4500余条,用丁氏注音法标注了读音,大部分词条列出了注释并且给出了例句。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了解上海市市区方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对研究上海市区口语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 名片 ,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 走出去 。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版)论述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及方言地理、历史、变异、接触、比较、文字等。本书从普通方言学的立场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由于本书的作者亲自调查并且研究心得较多的是吴语,故书中举例时也多用吴语,这可以避免用错语料,也可使读者多受益。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语言谱系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书对于厘清瑶语的历史来源及演化、苗瑶语的比较研究乃至汉-苗瑶语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言西语》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绝学 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国话》 本书从语言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王智群博士的《 方言 與揚雄詞彙學》以《方言》為研究對象,以總結揚雄的詞彙學為研究目標,是漢語言學史領域的專人專書研究。《 方言 與揚雄詞彙學》從理清《方言》的訓釋體例入手,接著循序展現《方言》的詞義系統,進而對《方言》中的“古今語”、“別國方言”、“轉語”逭三個內容分别作了考索、分析,然後從體例和內容上對《方言》與《爾雅》進行了比較,在上述多角度、深層次探討的基礎上,後全面總結了《方言》對於漢語史研究领域的貢獻和揚雄的詞彙學思想與方法。
《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情况,以及前人整理與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成就與不足,迄今没有見到從學術史的角度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概括的專著。《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以揚雄《方言》的語言學史地位為基點,對歷代校注,包括成書的和没有成書的條校條釋。逐一考察、全面研究,并采用“總分總”相結合的結構,以綜論與專論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評述,全面、科學地呈現出《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面貌,從而系統構建了一部《方言》研究史,并為《方言》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嶄新的基礎。《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由華學誠著。
《方言》中的“奇字。既是客觀存在,也是午古懸疑;所謂“奇字”,實際上包括。不見之奇。和“不用之奇。兩種性質。本書在全面梳理《方言》版本和歷代校訂成果的基礎上,參考《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對《方言》中記錄被釋詞語和解釋詞語的全部用字進行計量分析,並逐字考察,清晰區分了傳承字典新出字,細緻分析了表義字、記音字的表詞情況和詞彙特點,深入探討了《方言》的用字規律、“奇字。的實際內涵,並對不見於《說文》的《方言》用?作了專題研究,總結其特點與規律,從而試圖全面、科學地解釋《方言》“奇字”。
甘于恩主编的《南方语言学(2015)》由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语言研究的著作,主要从南方汉语方言研究、地理语言学、海外汉语方言研究、语音学研究、语法学与方言语法、词汇学与词典学等多个角度论述南方语言的历史与现状、发展前景和方向,以及研究动态,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第八届吴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8日至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召开。本届会议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共90余篇,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吴语的语音、语义、句法,吴语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吴语词典的编纂、吴语的历史、吴语研究的历史,以及吴语与吴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会议还组织了一场 城市方言学 工作坊,就当前中国,特别是吴方言区内由于城镇化进程引起的语言接触、变异、融合以及政府的语言政策等议题作了专题讨论。大会中穿插专题工作坊是新的形式,是以往历届吴方言国际学术会议没有的,这也是本届吴语会议的特色。本届会议的另一个特色是提交论文和宣读论文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多,许多还是在读的研究生,他们必将成为吴语研究的生
該書採用“方言區域文獻研究法”解決古代語言資料的性質問題。結合前賢研究,聯繫楚國疆域變遷直至滅國和同期移民的歷史,參考揚雄《方言》地理名詞並舉及方言辭彙情況,確定秦漢楚方言區的範圍。在此基礎上,逐一確認秦漢楚方言區文獻,搜集、鑒別、整理其中的語音資料,對其進行細緻描寫,通過共時與歷時的比較,探討調類、韻部、聲類問題:對秦與西漢、東漢兩個時段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的聲調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以合韻為切入口,著重討論魚部與侯部、東部與冬部、支部與歌部、幽部與宵部、脂部與微部的合韻問題;、在整體描寫的基礎之上,對清鼻音、潤聲母、舌根音、複輔音等幾個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宿迁方言的词语进行研究,此前从共时层面的研究较多。本书追溯宿迁方言词语的*初来源和得名之由,并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及当地发展,进行了探讨词语的发展规律.
吳吉煌博士的《兩漢方言詞研究》從《方言》、《說文》中整理出有明確地域使用說明的方言詞1228個,共計539組,并以此為基礎對兩漢方言詞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考察了兩漢方言詞地域分布的特點,從意義範疇、詞性類別和音節結構三個角度描述兩漢方言詞的基本狀況,並結合傳世文獻分析了兩漢方言詞的歷史來源。《兩漢方言詞研究》以詞項為單位,將兩漢方言詞分為無對應詞項方言詞和同義異形對應方言詞,討論了無對應詞項方言詞的基本類型、使用情況及其產生原因,分析了方言間同義異形對應詞的數量關係,對同義異形對應詞所反映的方言間語音差異和語素差異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描述同義對應方言詞在書面通語中的發展歷史,比較兩漢時期方言詞與通語詞的異同。本書揭示了歷史方言在書面語詞彙歷史替換中的作用,進一步確定了兩漢秦晉方
本书是一本记录和解释杭州西溪地区民间语言的通俗读物,主要包括该地区生成的和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和行话等,也较宽泛地收录一些口头流传的顺口溜、童谣和民谣。本书采用描写叙述法,尽量保存这些民间语言的原真状态,包括其文化背景和运用语境,使读者较真切地感受该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语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