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儿化不仅是北京话的重要语音现象,而且也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北京话儿化词典》增订本收录了北京话儿化韵词语七千余条,详加解释,为研究北京话提供了详细的*手资料。增订本有以下特点:一,重新审核了北京话儿化音系,特别是26个儿化韵母和289个儿化音节,总结出北京话的26个儿化韵;二,增订本增收条目400条左右,收词总的原则是从严掌握,有意增收一些体现北京民俗、风土人情、著名街巷、景区、城池的词语;三,对释义或例句中出现的不太明确、不容易理解的老词儿、老旧事物,增订本作了适当解释,注意丰富词典的知识性。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宿迁方言的词语进行研究,此前从共时层面的研究较多。本书追溯宿迁方言词语的*初来源和得名之由,并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及当地发展,进行了探讨词语的发展规律.
該書採用“方言區域文獻研究法”解決古代語言資料的性質問題。結合前賢研究,聯繫楚國疆域變遷直至滅國和同期移民的歷史,參考揚雄《方言》地理名詞並舉及方言辭彙情況,確定秦漢楚方言區的範圍。在此基礎上,逐一確認秦漢楚方言區文獻,搜集、鑒別、整理其中的語音資料,對其進行細緻描寫,通過共時與歷時的比較,探討調類、韻部、聲類問題:對秦與西漢、東漢兩個時段楚方言區文獻韻語中的聲調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以合韻為切入口,著重討論魚部與侯部、東部與冬部、支部與歌部、幽部與宵部、脂部與微部的合韻問題;、在整體描寫的基礎之上,對清鼻音、潤聲母、舌根音、複輔音等幾個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王智群博士的《 方言 與揚雄詞彙學》以《方言》為研究對象,以總結揚雄的詞彙學為研究目標,是漢語言學史領域的專人專書研究。《 方言 與揚雄詞彙學》從理清《方言》的訓釋體例入手,接著循序展現《方言》的詞義系統,進而對《方言》中的“古今語”、“別國方言”、“轉語”逭三個內容分别作了考索、分析,然後從體例和內容上對《方言》與《爾雅》進行了比較,在上述多角度、深層次探討的基礎上,後全面總結了《方言》對於漢語史研究领域的貢獻和揚雄的詞彙學思想與方法。
吳吉煌博士的《兩漢方言詞研究》從《方言》、《說文》中整理出有明確地域使用說明的方言詞1228個,共計539組,并以此為基礎對兩漢方言詞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考察了兩漢方言詞地域分布的特點,從意義範疇、詞性類別和音節結構三個角度描述兩漢方言詞的基本狀況,並結合傳世文獻分析了兩漢方言詞的歷史來源。《兩漢方言詞研究》以詞項為單位,將兩漢方言詞分為無對應詞項方言詞和同義異形對應方言詞,討論了無對應詞項方言詞的基本類型、使用情況及其產生原因,分析了方言間同義異形對應詞的數量關係,對同義異形對應詞所反映的方言間語音差異和語素差異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描述同義對應方言詞在書面通語中的發展歷史,比較兩漢時期方言詞與通語詞的異同。本書揭示了歷史方言在書面語詞彙歷史替換中的作用,進一步確定了兩漢秦晉方
《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情况,以及前人整理與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成就與不足,迄今没有見到從學術史的角度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概括的專著。《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以揚雄《方言》的語言學史地位為基點,對歷代校注,包括成書的和没有成書的條校條釋。逐一考察、全面研究,并采用“總分總”相結合的結構,以綜論與專論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評述,全面、科學地呈現出《方言》的歷代整理與研究面貌,從而系統構建了一部《方言》研究史,并為《方言》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嶄新的基礎。《揚雄 方言 校釋論稿》由華學誠著。
《方言》中的“奇字。既是客觀存在,也是午古懸疑;所謂“奇字”,實際上包括。不見之奇。和“不用之奇。兩種性質。本書在全面梳理《方言》版本和歷代校訂成果的基礎上,參考《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對《方言》中記錄被釋詞語和解釋詞語的全部用字進行計量分析,並逐字考察,清晰區分了傳承字典新出字,細緻分析了表義字、記音字的表詞情況和詞彙特點,深入探討了《方言》的用字規律、“奇字。的實際內涵,並對不見於《說文》的《方言》用?作了專題研究,總結其特點與規律,從而試圖全面、科學地解釋《方言》“奇字”。
《长阳方言研究》由宗丽著
闽语闽东区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及其毗邻浙江省的少数县。本书分成描写部分和专题研究部分。描写部分的目的是积累4个闽东区方言即寿宁、福安、屏南和福清方言的系统性语料,提供各点的同音字汇、字音对照(1000个)、词汇对照(600条)以及例句对照(100个)。在描写部分的基础上,本书第3章进行4个专题研究。其中有3个题目与原始闽东区方言音系的构拟直接有关。
本书是“江山语言学丛书”之一。本书从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朱熹与宋代方音,宋代福建文士用韵中韵阴入通押现象,宋代闽音次浊声母清送气现象,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等方面对半个世纪以来汉语历史方言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本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谚语是概括地表达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简短、通俗的语言形式。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维吾尔语谚语。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注重数据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语词选用进行数量、占比情况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的句型结构、句法特征等在量化的基础上展开考察和分析;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化语义学等理论考察分析维吾尔语谚语文化喻义的理据和修辞特点,深化认识维吾尔语谚语的文化个性;尝试利用语法化理论分析维吾尔语谚语“句法化”和“词汇化”倾向;注意汲取翻译理论的思想,在结合维吾尔语谚语汉译(场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关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中传播(交际)性和文化性的不同侧重点,探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