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这部词典学专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该书的版于1984年分别由美国和英国出版社出版,想必不少辞书爱好者都读过这本书。第二版在2001年出版,笔者于次年看到此书,觉得它在版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于是,便让博士研究生田兵撰写了此书的概要,于2002年10月把概要交给商务印书馆周洪波先生,并提出翻译出版的意向;商务印书馆很快便立项并谈好了版权。周先生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吃惊。但由于本人事务繁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11月才着手翻译,这里我们谨向读者和出版社表示歉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词典编纂艺术与技巧》翻译、校对工作,以中文版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辞书工作者和爱好者。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第二版是Sydney l Landau几十年词典编纂实践的总结,他
本书通过对汉语趋向连动式语料的整理和解读,探究汉语趋向连动式的主要类型与演变路径,拓展构式化理论的研究维度,透视汉语趋向连动式发生构式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以期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案。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提出汉语趋向连动式是一种图式构式,它的构式化路径存在不同类型的模式,既有链状型模式,也有辐射型模式;第二,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式的起源、习得和进化问题,为语言起源的生物属性和语言空间进化的层级提供新的解释。
该书从句法-语义接口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及二者的互动。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之精神,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约束,分别建立起移位理论、约束理论等理论模块,后续研究也往往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理论下讨论。该书却另辟蹊径,以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统一分析,其研究是对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现有分析思路和
语言的使用习惯不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有所差异。壮民族注重具象感知,对于抽象的概念,通常能够直观地描述出来,因此,壮语词汇丰富,形象色彩浓厚,表达别致、结构独特,在运用过程中能生动地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表达出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本书着重介绍了壮语形容词的直观形象色彩,并对壮语的 体 范畴类型和汉壮语关系词的词义演化进行了研究。壮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其语言材料中蕴含着非常丰富宝贵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深入探讨才能挖掘出其中的精华。
语法研究和探索属于“中国语文丛书”,是语法学界享有盛誉的系列丛书。当前编辑的是第二十二辑。选收文章来自第22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本次会议由 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协办。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比较丰富,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分析了汉语语法现象和当前经典、热点问题。涉及词类、句类、语序、否定 、句法结构等诸多方面。
书稿对经验性语义特征数据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设计了经验性汉语义征数据集的构建方案,建立了汉语名物义征简单集、网络模型和分析网络参数,旨在为言语治疗建立语言学视角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案。本
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 多的是内在关系。词义有理可循、井然有序,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由一种抽象意义贯穿和统摄,即核心义。核心义影响着用词之法,统摄着众多词义,并始终存在于词义演进过程中。核心义研究探讨用字之法以及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律,能够阐释诸多义项产生的脉络关系,揭示同源词词义演变的诸多关联。本书作为“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所列书目,梳理了汉语词汇核心义理论的历史脉络和研究现状,收录了 前沿性、 性、 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回顾核心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展现当前的研究动态和趋势。通过对大量字词的实例分析,由浅入深地介绍核心义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 系统地把握研究现状。
《碛砂藏》是当今最为常见的一部宋元私刻藏经,附载了大量随函音义。《 隨函音义研究》首次对其随函音义进行了系统整理,发掘其在佛教文献学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价值,有助于学界进一步重视和利用这类汉文佛教材料,亦有助于今后通过佛经随函音义以了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民众佛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汉语描写词汇学》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为研究对象,重在确定和描写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单位,描写它们在意义和形式上的一般特征,对它们的各种类集做出分析,确定现代汉语词汇的范围,揭示词汇内部的组织结构关系等。 该书是从共时的角度,运用描写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全面研究的词汇学专著。作者在书中 次明确提出了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范围的理论思想,制订了确定现代汉语词汇的方法原则,深入探讨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单位、结构形式、词语意义、词汇单位类集以及词汇的结构组织等重要问题,适合高校文科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深人学习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需求,对编纂汉语词典同样有很大帮助。\"
《汉语教材词汇研究》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主持的 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教材多角度研究” (14BYY089 )的成果。本书系统考察了三十多个 和地区、十六种媒介语的上千册汉语教材,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难度、重现率、译释、多义词和难词处理、国别化适龄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就词语解释、呈现、讲解、练习、话题与文化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基于 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大数据考察,描述事实,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得出创新性结论,为优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为 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编写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书从假设条件关系和非现实情态意义的表达出发,对以“如果/要是……就/那么……”为典型结构形式的现代汉语假设句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探讨了假设句的语义、结构、功能和类别特征及其语法标记的语义功能、语法分布和语用特点,并从语义、功能、认知、语用及语法化等角度对一些问题作了合理的解释。全书共分八章,按照从语义到形式、从面到点的研究思路展开。 本研究实践证明,结合语义表达对假设句进行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可行的,语义对语法有决定作用,表达对语法形式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语义表达的需要是语法形式多样化的动因。本研究做到了点面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动态和静态研究结合,以描写和分析为基础,也注重综合和解释,建立了现代汉语假设句的分类系统,对假设句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及表达功能,以及假设标
本书以词类为纲研究藏语词法和形态,以大语料为基础展开微观描写,再进行理论建构,得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藏语具有以词长为基础的音节数形态(隐形态)特征,它的屈折、派生、重叠和复合等形态类型均在音节数形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