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这部词典学专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该书的版于1984年分别由美国和英国出版社出版,想必不少辞书爱好者都读过这本书。第二版在2001年出版,笔者于次年看到此书,觉得它在版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于是,便让博士研究生田兵撰写了此书的概要,于2002年10月把概要交给商务印书馆周洪波先生,并提出翻译出版的意向;商务印书馆很快便立项并谈好了版权。周先生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吃惊。但由于本人事务繁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11月才着手翻译,这里我们谨向读者和出版社表示歉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词典编纂艺术与技巧》翻译、校对工作,以中文版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辞书工作者和爱好者。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第二版是Sydney l Landau几十年词典编纂实践的总结,他
本书通过对汉语趋向连动式语料的整理和解读,探究汉语趋向连动式的主要类型与演变路径,拓展构式化理论的研究维度,透视汉语趋向连动式发生构式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以期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案。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提出汉语趋向连动式是一种图式构式,它的构式化路径存在不同类型的模式,既有链状型模式,也有辐射型模式;第二,从空间感知的角度探讨构式的起源、习得和进化问题,为语言起源的生物属性和语言空间进化的层级提供新的解释。
该书从句法-语义接口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及二者的互动。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之精神,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约束,分别建立起移位理论、约束理论等理论模块,后续研究也往往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理论下讨论。该书却另辟蹊径,以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统一分析,其研究是对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现有分析思路和
语言的使用习惯不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有所差异。壮民族注重具象感知,对于抽象的概念,通常能够直观地描述出来,因此,壮语词汇丰富,形象色彩浓厚,表达别致、结构独特,在运用过程中能生动地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表达出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本书着重介绍了壮语形容词的直观形象色彩,并对壮语的 体 范畴类型和汉壮语关系词的词义演化进行了研究。壮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其语言材料中蕴含着非常丰富宝贵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深入探讨才能挖掘出其中的精华。
语法研究和探索属于“中国语文丛书”,是语法学界享有盛誉的系列丛书。当前编辑的是第二十二辑。选收文章来自第22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本次会议由 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协办。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比较丰富,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分析了汉语语法现象和当前经典、热点问题。涉及词类、句类、语序、否定 、句法结构等诸多方面。
这本《语法问题追踪集》,收入笔者1994年至2001年发表的文章29篇,分成了四组。组,偏重于问题研究的宏观讨论,较为概括。第二组,偏重于共同语语法问题的微观讨论,较为具体。第三组,偏重于方言语法问题的讨论,有的较为宏观,有的较为微观。其中,《说“兄弟”和“弟兄”》一文,基本内容属于词汇,但某些地方也提到了语法:《“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所讲的并非方言说法,实际上还是共同语现象,但由于提到了“地方风味”,因而作了稍为特殊的处理,附缀在了这一组。第四组,讨论文风与文品、教学与测试等问题,有的直接针对语法,有的涉及了语法。四组文章后边,还收入了“序言六篇”和“短文四篇”。“序言六篇”中,篇为《文化语言学》个版本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之所以选入,是因为第二篇为《文化语言学》
本书利用西汉和东汉的详尽的共时和后时语料,对两个时期词语附加、量词、否定句中代宾位置、动趋式和被动式等语法专题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比较。两个时期的语法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而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东汉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副词、形容词、动词、名词、代词附加成分。遭受类被动式在东汉时期出现并居被动式的首位,而同是在先秦和西汉使用频率很高的“为”类被动式和“于” 类被动式的使用比例明显减少。“被”字句的表达法逐渐完备。在先秦时期占优势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西汉时期开始衰减,东汉时期则基本已经消失。在西汉时期“来”和“去”用在其他动词后构成连动结构,但是在东汉时期部分已经虚化为趋向补语,在东汉时期动趋式已经出现了。从数量上看,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东汉都在西汉的基础上增加很多。以扬雄为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将在报刊、电视媒体以及社会上常见的容易用错的字和词以及语法修辞上的毛病,汇集起来,进行系统整理,按首字母顺序分类编排,逐一加以详细的查考和辨析,有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规范。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本书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