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这部词典学专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该书的版于1984年分别由美国和英国出版社出版,想必不少辞书爱好者都读过这本书。第二版在2001年出版,笔者于次年看到此书,觉得它在版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于是,便让博士研究生田兵撰写了此书的概要,于2002年10月把概要交给商务印书馆周洪波先生,并提出翻译出版的意向;商务印书馆很快便立项并谈好了版权。周先生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吃惊。但由于本人事务繁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11月才着手翻译,这里我们谨向读者和出版社表示歉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词典编纂艺术与技巧》翻译、校对工作,以中文版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辞书工作者和爱好者。 《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第二版是Sydney l Landau几十年词典编纂实践的总结,他
这本《语法问题追踪集》,收入笔者1994年至2001年发表的文章29篇,分成了四组。组,偏重于问题研究的宏观讨论,较为概括。第二组,偏重于共同语语法问题的微观讨论,较为具体。第三组,偏重于方言语法问题的讨论,有的较为宏观,有的较为微观。其中,《说“兄弟”和“弟兄”》一文,基本内容属于词汇,但某些地方也提到了语法:《“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所讲的并非方言说法,实际上还是共同语现象,但由于提到了“地方风味”,因而作了稍为特殊的处理,附缀在了这一组。第四组,讨论文风与文品、教学与测试等问题,有的直接针对语法,有的涉及了语法。四组文章后边,还收入了“序言六篇”和“短文四篇”。“序言六篇”中,篇为《文化语言学》个版本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之所以选入,是因为第二篇为《文化语言学》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将在报刊、电视媒体以及社会上常见的容易用错的字和词以及语法修辞上的毛病,汇集起来,进行系统整理,按首字母顺序分类编排,逐一加以详细的查考和辨析,有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规范。
本书是作者朱莹在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做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一部专著。作者从语音和词汇入手,对榆林镇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榆林镇话应归入胶辽官话,它是包围在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盖桓片之中的一个方言岛,它与辽宁省的庄河方言和山东省的蓬莱方言属于同一语源。《集安市榆林镇话语音词汇研究》分为语音和词汇两个部分=在语音部分,作者对榆林镇话的语音系统及语流音变进行详细的描写,把榆林镇话语音与中古音、普通话及其周边方言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从中理出榆林镇话的方言系属。在词汇部分,作者从构词特点、词义特点、功能特点、儿话特点等角度对榆林镇话的词汇进行了考察,收集整理出《榆林镇话词汇表》,共收词语2599条。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词汇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丰富的历史文化。用对了,出口成章,彰显文采;用错了,贻笑大方,当众出丑。张国风编著的《常用成语纠错480例》汇集了人们常用的、易错的成语480例,并对其出处、本义、正确用法进行分析解释,希望能对有缘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本书稿主要研究汉语中含有"是"的结构,将含有"是"的结构看作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体,"是"是结构标记,其基本功能表"断定",这是跟以往研究不同点之一。本书稿可以看作语义-句法界面研究,试图全面揭示"是"字结构的语义句法特性,展示各类结构在意义上的联系。本书稿在立足汉语的同时,注意将汉语跟英语等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藉以显示汉语语义型特点跟英语等印欧语语法型特点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