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
《汉语词义问题研究》围绕汉语词义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分十章。章词义的类型。第二章词汇的演变。运用古今比较的方法探讨了词汇、词形、词义的变化,重点是词义的变化。第三章研究词义的学科。探讨了训诂学、词汇学、语义学三者的联系。第四章词义训释实践成果的形式。第五章探求词义的原则和方法。第六章释义的方式。第七章我国古代常用的释义术语和格式。第八章词义训释在当代的功用。第九章我国古代的词义研究概述。第十章汉语词汇语汇研究散论。
《功能语法导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可供语篇分析参照的语法理论巨著。它建构了一种语法体系,阐述了现代英语的口笔语语篇。 《功能语法导论》所依据的理论就是作者自己创立的系统语法。不过,这里的宗旨并非系统理论本身,而是系统的输出部分。它之所以称为功能语法,是因为它是为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而设计的:探讨个体怎样依据所表达的意义从可资利用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中作出选择以及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事实上,韩礼德教授是要详细确立功能语法分析的基本原则,而读者可以据此分析语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境,诸如教育语境、发展语言学语境、人种学语境或文学语境。 《功能语法导论》是一部实用教程、一种针对各类语篇的描写和分析工具。它又是一部令人振奋之作。在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分析的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的类型学研究》(13BYY008)的结项成果。语言交际是信息传递过程,因此说话人要想把信息顺利地传递给受话人,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并借助某种特定的形式手段编码。本书在语言共性与类型学视角下,讨论了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编码共性,以及在汉语中的编码特点。 本书的上编是共性研究,主要阐释了信息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信息结构在人类语言中常见的编码手段,以及本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下编是个性研究及个案分析,考察了汉语中某些“ 规句”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制约与互动关系,以及由信息结构决定的类型学特点。 本书除了对语言类型学及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外,对汉语教学、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应用同—理论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分析,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汉语功能句法分析》与《英语功能句法分析》是姊妹篇,旨在帮助广大读者从英汉双路径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视角一窥句法分析门径。两书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加的夫模式为主要理论基础,并适当参照悉尼模式。 何伟、高生文、贾培培、张娇、邱靖娜编著的《汉语功能句法分析》包含11章,分别对小句、词组、字符串的成分和功能做了详细描述。本书具有如下特色:一、结构清晰,循序渐进,有助于学习者逐步掌
针对日语格助词的多义性问题,本研究一反传统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的原型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核心理论,提出了格助词本质义的理论模型:格助词作为语法功能词表示名词与谓词之间抽象的、 上位的语法关系,多义只是本质义于不同句法语境中的具现。以该理论模型为支撑,本研究结合Langacker的他动性行为链和Gibson的“Affordance”概念提出了格助词「で」的本质义为凭借义,同时通过大量例句考察句法语境中「で」多义的产生以及“凭借”本质义是如何贯穿于这些多义中的。本研究有利于还原语言事实,提高格助词的研究水平,能为日语的其他虚词乃至其他语言的虚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本书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