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对汉语词汇学中几个关键性和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以“词”为核心,上接词汇,下通词素;以语言使用的 小单位为认识枢纽连接语音和语义,融入语法和修辞;从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等不同角度论述汉语词汇系统的现状与演变发展的规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开拓性成果。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发表的论文四十余篇,从词典学、词汇学和语文学的角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词的释义方式剖析、词义与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语素的结合能力分析、词义单位划分和义项等观点都曾引起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的极大关注。这四十余篇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辞书编纂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书基于日语格助词本质义理论假说,以现代日语格助词「から」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定性分析,考察了「から」的本质义及语境(「から」格名词与谓词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中该本质义的具现方式。同时,利用语料
本书从语言的实用性出发,对汉语语法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从逻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命题”和“论证”出发,论述了符号逻辑学的两套推理(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使用的两种规范语言,以及相应的推导规则。命题逻辑系统具有可判定性,真值表方法和真值树方法都能够为命题,命题集和论证的所有可能赋值提供完整的且图表化的表征表;命题逻辑语言并不能 充分表达所有有效论证和语义关系,谓词逻辑语言则弥补了其缺陷。谓词逻辑系统具有不可判定性,真值树方法只可为谓词逻辑提供部分决策过程。命题逻辑的整套推导规则都可引入谓词逻辑的推导中。
本书以词类为纲研究藏语词法和形态,以大语料为基础展开微观描写,再进行理论建构,得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藏语具有以词长为基础的音节数形态(隐形态)特征,它的屈折、派生、重叠和复合等形态类型均在音节数形态之
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 多的是内在关系。词义有理可循、井然有序,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由一种抽象意义贯穿和统摄,即核心义。核心义影响着用词之法,统摄着众多词义,并始终存在于词义演进过程中。核心义研究探讨用字之法以及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律,能够阐释诸多义项产生的脉络关系,揭示同源词词义演变的诸多关联。本书作为“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所列书目,梳理了汉语词汇核心义理论的历史脉络和研究现状,收录了 前沿性、 性、 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回顾核心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展现当前的研究动态和趋势。通过对大量字词的实例分析,由浅入深地介绍核心义的分析方法,帮助读者 系统地把握研究现状。
本书的关注点并不停留在某种单一语义类型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上,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语法方面,而是从构式的语言观出发,自上而下地对各种非核心论元宾语进行整体观察,试图揭示该构式具有统领、普遍意义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规律。 “吃食堂”“吃筷子”“洗热水”“写毛笔”这一类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贤对非核心论元宾语作出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仅以某一种单一语义类型的非核心论元宾语为研究对象,或者虽然关注非核心论元整体,但只研究非核心论元的允准机制,因此对非核心论元宾语缺少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