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数字化浪潮冲击、数字技术变革的影响后,传统纸质书阅读仍是各国民众主要的阅读方式,同时数字阅读与其形成互补并稳定发展趋势;各国阅读推广活动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吸纳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基金会、其他社会机构多方协作参与,不断促进各国阅读推广活动繁荣发展。本书是对目前数字技术大背景下各国全民阅读情况进行的多方位立体研究,全书由 主报告 和 国别报告 两部分构成。其中, 主报告 概述了国外全民阅读活动现状与经验研究,从各国全民阅读活动现状、各国全民阅读经验特点、国外阅读推广活动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研究。 国别报告 包括日本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德国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法国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西班牙、英国、美国等6个国家全民阅读工作,从阅读数据调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
该书为“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的分册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历史和变迁。全书共6章。该书分别介绍了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的背景、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组织概况、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出版物、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贡献等等。该书对道德学社做了准确、完整的表述。准确写出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节点。完整写出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产生、存续、发展过程,完整地陈述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组织结构、活动规模、活动方式、社会影响等。 该书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还原了历史,所有叙述力求多方面足够的史料做支撑,是一部很好的史学学术研究著作。
“内阁大库藏书”原为清宫旧藏,其源可上溯至宋元明内府藏书。清末内阁大库藏书移交学部,成为京师图书馆善本藏书基础。此后配补拆分、修复改装,又随时局变动南北播迁、东西舶载,其品种数量、装帧形态等记録渐形模糊。本书回顾了内阁大库藏书发现历史,介绍了清代以来大库藏书保存及整理状况,包括清代历朝所编书档旧目、清末刘啓瑞与曹元忠整理库书、移交京师图书馆後馆方编目着録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藏书去向展开追踪调查。内阁大库藏书为晚近新出宋元本渊薮,对清末民国之学术研究、古籍出版有较大影响。 书中从大库藏书发现的角度重新回顾了《宋元书景》《旧京书影》等善本影谱编纂过程,指出大库新出宋元残书残页对早期“善本书影”编纂推动发展之影响。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 (11)》收录了2018年学术征文中的优秀论文50多篇。这些论文主题涉及面广,包括信息交流模式、用户画像、政府开放数据、百科词条内容评价、军事情报合作、人工智能研究文献分析、智慧情报服务、本体构建等多方面的内容,分为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数据研究与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与阅读推广等六个部分。全书反映了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现状。
本论文集2019年中国海洋学会以“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策略、措施与实践”为主题的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的论文汇编,共收编论文31篇,内容涉及海洋政治与战略,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自然科学与科技等方面。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是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对近年来开展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试点评价工作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专家组依照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组织开展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的范围界定、指标遴选、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等工作。《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技术与实践》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并深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者增进交流、凝聚智慧,为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贡献更大力量。
全书共分19章,按年纪事,一年一述,并根据图书馆的历史进程及当年的工作重点设置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史料,记录2001-2020年东莞图书馆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再现了历史大背景下东莞图书馆的丰富细节,创业的 、耕耘的汗水和成长的足迹。在叙述方式上,不只对史实简单罗列,还适当地对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展开评述与议论,并将东莞图书馆的历史事件置于当年国家、城市和行业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东莞图书馆的发展找到历史参照。在文字表达不充分或论证不够有力的地方,则辅助以注释和图片,增强史料的真实性。
本书首先分析了 外移动视觉搜索( Mobile Visual Search,MVS)相关文献,在结合半结构化访谈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MVS平台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其次,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开发了MVS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素量表。再次,从用户体验全过程的视角出发,构建了MVS平台用户体验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根据MVS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视角提出了MVS平台用户体验提升策略,以期为MVS平台的管理者、设计者及运营商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用户体验,优化MVS平台应用。 本书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既可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的参考书,也可供MVS平台的管理者、设计者及运营商使用参考。
《宁波市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研究及实践》以宁波市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评价和应用实践为主线,将全文分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综述(第1章)、滨海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第2章)、滨海湿地类型与分布、环境特征及生物资源(第3章和第4章)、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第5章)、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理论体系及工程技术研究(第6章和第7章)五大部分,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第8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原东北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不久后改为东北工学院并在沈阳南湖地区新建校舍。此间,东北工学院图书馆也以原东北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成立,馆舍分散在陆续建成的四大教学专馆之中。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学校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优先建设图书馆。1985年一座1.6万平方米、在当时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可谓先进的新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1993年国家批准东北工学院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图书馆亦随即更名为东北大学图书馆。随着东北大学被列入国家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东北大学图书馆进入了历*快的发展时期。如今,一座4.3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已经在东北大学浑南新校区开工建设,作为献给东北大学九十华诞的厚礼,她将以标志性建筑屹立在东北大学新校区,也将为东北大学图书馆馆史
这是一部关于图书馆管理策略与阅读服务创新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首先论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然后分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物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创新以及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认知进行了阐述,然后分别探讨了基于心理学的图书馆个性化阅读创新服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创新策略以及图书馆网络视频阅读服务创新路径等内容,旨在为图书馆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改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够与时代同步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简史、美国城镇与乡村图书馆发展早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美国城镇与乡村基层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美国城镇与乡村社区图书馆服务形态研究(包括城镇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以及流动图书馆等)、互联网时代美国城镇与乡村基层图书馆发展进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基层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较珍贵的是,该书根据作者赴美留学一年的机会,考察了伊利诺伊州众多有代表性的基层图书馆,访谈了数百位基层图书馆员和读者,形成了伊利诺伊州城镇和乡村图书馆的典型案例。
这是一部关于图书馆管理策略与阅读服务创新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首先论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然后分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物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创新以及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认知进行了阐述,然后分别探讨了基于心理学的图书馆个性化阅读创新服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创新策略以及图书馆网络视频阅读服务创新路径等内容,旨在为图书馆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改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够与时代同步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是针对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并兼顾馆员培训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全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在图书馆的 应用与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资源发现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自助借还服务、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知识服务与数字人文等相关软件与工具、智慧图书馆等,是为适应少学时教学,结合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 应用与进展而编写的简明实用教材。 本书适用于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图书馆情报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图书馆员的工作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内容,共分八章:认识文献资源采访、如何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如何搜集文献出版信息、如何采集和遴选文献资源、如何构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如何完成文献招标采购、如何安排文献采访工作、如何拥抱智慧图书馆时代。通过分析 图书馆外文文献招标实践和特色馆藏建设案例,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实操性强的工作方法,并对智慧图书馆时代下文献资源采访事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思考。
本书探讨了把情境感知和微媒体综合应用于公共文化场馆的新型服务模式,以及如何利用该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效率。本书以智慧图书馆为例,在各种高新技术以及形式多样的微媒体支撑下,能够为用户提供 加智能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本书构建的智慧图书馆情境感知微服务模式以情境感知技术为支撑并借助各种微媒体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智慧服务,这种创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源泉,进一步推进我国各项创新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