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为 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现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 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本书为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成果集第二辑,收录了博物馆学研究的 课题项目成果论文。论文从博物馆的实际出发,就自然交互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丰富了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中国博物馆界在从“物”开始转向“人”之后,正在越来越热衷于故事的讲述。在长期的博物馆展览实践中,许捷始终关注讲故事这一基本且有效的展览传播方式,并敏锐地察觉到,展览作为一种媒介,与其他成熟的叙事媒介在
为了推动浙江文博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的能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迎接第九个“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的到来,加强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力量,2017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举办了“博物馆与文化浙江”论坛。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化阐释等专业角度,深入研究博物馆运营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形成学术成果,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康熙民、冯毅主编的《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与BBC的六集同名纪录片相呼应,《生命的博物馆》一书为这个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提供了独特的参观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座奇妙的礼堂。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走近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打开保险库一探究竟、探访揭秘展厅的公共区域,还能了解博物馆如何保养、研究和添加收藏品,以及这些藏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让我们跟着科学家去看看实验室和野外的日常工作,观摩他们如何保护自然界、为自然生物编目,见识他们如何解决农业、医药和法医学等领域的 性问题,看看博物馆的专家们如何在乌干达治疗疾病,了解如何为一具100岁、长26米的恐龙骨架进行大扫除。当然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随时欣赏博物馆那令人惊叹的珍藏。
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现了当代博物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对观众需求的尊重,通过优质服务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北京汽车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在新的博物馆实践中的制度创新,以博物馆服务为核心,凝聚该馆全体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优化博物馆业务活动质量,让观众在享受优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学习和休闲体验。《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实践指南》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博物馆标准体系, 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意义。每一位希望 好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作用的博物馆工作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和激励。
乡村活态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界在乡村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当下,主动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博物馆新业态试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依托 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城内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课题,对北京、山西、天津、辽宁、河北部分长城周边的70多个村镇开展走访调研后,聚焦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该书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以羊儿岭村建设“乡村活态博物馆”为案例,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探讨研究:一,是探索用博物馆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二是探索乡村活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式;三是在乡村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四是拓宽和加深新时代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民国时期影响大的留日生社团,中华学艺社一九一六年诞生于日本东京,一九五八年退出历史舞台,见证了近代中国情势的复杂多变,其兴衰历程为近代中国学术社团发展的又一缩影。《知识传播与学术转型:中华学艺社研究》从这一知识群体生成、发展、衰亡的角度,考察中华学艺社的聚合经过、组织结构变迁以及社团通过各种活动扩展自身空间的努力,进而展示这一知识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最终命运。对中华学艺社的系统研究彰显了留日群体在知识传播和学术建构中的作为及成效,透析民国学术转型与日本学术文化之关系,呈现出民国学术转型的多维样貌。
与BBC的六集同名纪录片相呼应,《生命的博物馆》一书为这个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提供了独特的参观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座奇妙的礼堂。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走近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打开保险库一探究竟、探访揭秘展厅的公共区域,还能了解博物馆如何保养、研究和添加收藏品,以及这些藏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让我们跟着科学家去看看实验室和野外的日常工作,观摩他们如何保护自然界、为自然生物编目,见识他们如何解决农业、医药和法医学等领域的 性问题,看看博物馆的专家们如何在乌干达治疗疾病,了解如何为一具100岁、长26米的恐龙骨架进行大扫除。当然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随时欣赏博物馆那令人惊叹的珍藏。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 它处于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状态, 人类既创造了它, 又不断刷新着对它的认识。20 世纪后,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校外非正式学习机构, 协同学校共同育人。博物馆的教育吸收采用了很多教育学理论, 在博物馆这个 特色的空间内开展着实践。本书先从当代博物馆的构成、功能、特点等入手, 结合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案例全面阐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对象、活动、课程、实施、评价等内容。
为了推动浙江文博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的能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迎接第九个“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的到来,加强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力量,2017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举办了“博物馆与文化浙江”论坛。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化阐释等专业角度,深入研究博物馆运营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形成学术成果,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康熙民、冯毅主编的《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用户画像与博物馆用户体验》一书探讨了博物馆从“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作为主要受众的参观体验与内在动机。本书通过服务设计方法,结合Bartle玩家人格分类法和参观流程模型,采用快速民族志研究设计,从126名候选人中识别出社交者、探索者、成就者和攻击者四种理想用户画像。通过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数据收集,运用观察(服务旅行和影子跟踪)、访谈(情境访谈)及体验卡片等手段,详细分析了用户的参观体验。研究发现,每种用户画像在博物馆参观中展现出独特的内在动机。本书不仅为博物馆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型和方法,还旨在帮助博物馆管理人员和用户体验研究人员 好地理解和细分参观者,从而完善基于不同用户动机的服务设计方案,提升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质量与吸引力。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博物馆参观者的体验价值研究。通过对四川成都7家博物馆调研获得的有效数据样本,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物馆参观者的动机、参观期间的参与和互动以及参观的体验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关系。参观期间的参与和互动在参观者动机与体验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参观者的知识在参观者动机与体验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参观者在参观前、参观期间及参观后一些重要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也促使博物馆管理者要重新定位博物馆、关注参观者行为并重视参观前后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