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从博物馆商标确权、维权和使用的角度对博物馆商标保护进行论述,同时分析博物馆品牌授权的特殊性和品牌授权过程中的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博物馆商标保护难点和立法建议,讨论了博物馆商标保护和品牌授权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人文科学与社会发展》稿为中国社科院社科论坛文集之一。 根据论文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文集大致划分了四个部分:部分“新世纪的人文科学:困境与挑战”着重论述了人文科学的总体现状和走向,尤其是人文科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第二部分“哲学的地位与价值”重新审视了哲学的价值和实际效用,尤其探讨了哲学的出路所在;第三部分“历史与社会发展”将历史学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了探讨,特别指出了历史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部分“文学的社会文化意义”论述了人文科学的精髓——阅读经典,以及与文学的社会功用的关系。
作为民国时期影响大的留日生社团,中华学艺社一九一六年诞生于日本东京,一九五八年退出历史舞台,见证了近代中国情势的复杂多变,其兴衰历程为近代中国学术社团发展的又一缩影。《知识传播与学术转型:中华学艺社研究》从这一知识群体生成、发展、衰亡的角度,考察中华学艺社的聚合经过、组织结构变迁以及社团通过各种活动扩展自身空间的努力,进而展示这一知识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最终命运。对中华学艺社的系统研究彰显了留日群体在知识传播和学术建构中的作为及成效,透析民国学术转型与日本学术文化之关系,呈现出民国学术转型的多维样貌。
本书对 主要美术馆的藏品长期陈列方式演进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当前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所呈现的新的特点及其生成逻辑,总结了影响现代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发展的各种现实和历史因素及相关理论,探讨了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在当今的艺术系统中的形态,以及一个成功的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展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希望通过本书所做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美术馆展览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由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著的《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新知文库》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林茨特别任务”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 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 、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
为了推动浙江文博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的能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迎接第九个“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的到来,加强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力量,2017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举办了“博物馆与文化浙江”论坛。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化阐释等专业角度,深入研究博物馆运营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形成学术成果,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康熙民、冯毅主编的《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一、年度很好成果推介,二、很好学人,三、上海高校智库研究概况,四、2014年上海主要社科科研数据,五、上海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研究发展动态,六、青年学者评议上海学科发展,七、2014年重要学术会议,八、2014年重要学术演讲。本书收入了大量2014年上海的学术著作介绍、学术会议介绍和数十张各类数据的表格,对于研究上海2014年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第六部分评议了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指出了上海学术界在各领域的近期新进展、前沿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相关领域的学者能起到指引、启发、参考的作用。本书是一部兼具资料性与学术性的著作,相信它对于上海学者乃至全国的学者,都有的参考价值。
为了推动浙江文博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的能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迎接第九个“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的到来,加强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力量,2017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举办了“博物馆与文化浙江”论坛。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化阐释等专业角度,深入研究博物馆运营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形成学术成果,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康熙民、冯毅主编的《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集。
本书是《符号与传媒》第25刊,本着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开放性学术理念,本书努力将符号学方法与理论系统地扩展至新闻传播学研究,文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研究,艺术研究等众多研究领域,拓宽符号学运动的锋面。本书稿件不仅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科学范畴,更着重于将思想的触角延伸至人类科学的各种门类,各种活动。本书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索,为符号学提供一片广阔的沃土。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博物馆中的“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物”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物”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 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物”是
本书是甘肃省“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之一。任先行,生于1934年,兰州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人大、省政府首席立法顾问, 商法学教授。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及方向为经济法学、商业经济、丝绸之路驿站文化与制度研究。出版有《比较商法导论》《商法原论》《商法总论》等著作,退休后出版《丝绸之路驿站诗词选》。本书编选了任先行先生在经济法学、商业经济、丝绸之路驿站文化与制度研究等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主要研究、教学及学术成果,并全面评析了其学术成就。
全国“村长”论坛着眼于农村人才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在新时期“三农”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全面梳理了历届论坛的举行,将每一届论坛的重要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将历年来组织与参与全国“村长”论坛的经验与成果编写成《走进全国村长论坛》,作为交流与学习的资料,以期为全国村庄的交流发展提供参考,让更多的村庄与村官从中受益。
王福生,1962年出生,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改革学和经济体制改革,著有《大变法:中国改革的历史思考》《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建设成效对规划西线的启示》等,主编《甘肃商贸流通发展报告》(2022)、《甘肃商贸流通发展报告》(2021)等,在经济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书选编了王福生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并对其学术成就做了全面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