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考察了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叙事性问题,从博物馆陈列设计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专业整合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探究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叙事学规律。全书共分为六章,并附名家经典设计作品赏析,从现代博物馆陈列的艺术特征和叙事形式,以及叙事性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功能、价值实践等方面展开,在丰富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叙事性设计开启的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新模式,并展望了大数据时代博物馆陈列设计叙事的未来。
本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制度、体制、工农关系、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全书把农村经济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突出历史变迁,突出规律性,史论结合。该本书作为套书一种,是通过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若干专题研究,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贯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要求、对于在国内外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当今,博物馆逐渐成为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甚至是治疗和思考的场所。本书重点关注博物馆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进而从认知与传播、阐释与理解、反馈与评估三方面切入,探索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过程当中,成为博
本书选取了中国印刷博物馆收藏的40余件珍贵印刷机械设备藏品集结出版,按印前、印刷和印后三个单元将印刷发展的重要历史物证分别展示,反映了中国印刷博物馆专业类藏品收藏的特色与概貌,显示了印刷术在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传播知识、发展生产、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以 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对实现博物馆藏品价值的途径——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从 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
本书收入上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九州文华:中国博物馆之旅”系列讲座的内容。有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等十家博物馆的馆长,以及 博物馆司司长,在讲座中介绍了所在馆的馆藏特色,特别是近年来举办的重要展览。从中可以看出,各馆是如何利用馆内馆外的文物资源和新的考古发现,筹划一个好的展览;怎样展示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怎样把展示与公众教育相结合,促进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出发,围绕中东欧和独联体16个转型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影响因素、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和资本流动逆转与金融稳定性关系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本国家的大量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风险预防措施。此外,根据国际资本流动对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国家金融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政策建议,为同处于经济转型和金融开放中的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伦敦科学博物馆进行的长期民族志学考察,围绕该馆20世纪80年代一项食品科普展览的科学文化背景、策划、制作、修改、开幕,以及对展览的观众访谈,讲述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运转与工作机制等展览“幕后”的故事,呈现科学博物馆在响应“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的工作中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并以民族志学方式进行分析。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伦敦科学博物馆所进行的这项考察,正值科学博物馆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对科学博物馆功能的转型研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和相当的历史分析价值。该书对于我们如何高效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展览进行科学文化的表征与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文论丛》为系列出版,此为2013年卷。内容包括:试论先秦时期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演进、圣人之义在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中“起死回生”、从李贽到钟惺:明代中后期“异端”史论的发展和转向、王船山通庄思想略论、关于诗文辨体的三个问题等。《人文论丛(2013年卷)》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科学博物馆一直在变化和演化,就像科学本身那样。《国家的科学》从独特的视角,浏览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制度,并对博物馆的角色变化以及科技博物馆在范围更大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公共感知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科学物品的收集和展示手段,探讨了国家、工商业、博物馆资助之间变化而日趋艰难的联系。本书还在其他博物馆的背景下研究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演示了影响个体发展和途径选择的关键差异。国家的科学并非一个按时间统计的博物馆的历史,而是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其内容包括博物馆职员、藏库、建筑、藏品、展品以及参观者......
在公民博物学复兴的新形式下,博物绘画获得某种新生,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而是在吸收、借鉴前面经验基础上的前行。本书征集了53位博物学创作者的代表作品,展示丰富多彩的“回归生活的博物绘”,意在推动中国本土博物绘画创作与交流,并为未来博物画的发展方向探明方向,打破门户之见,推陈出新: 1.优先选择本地有特色的野生物种、生态来绘制。 2.视角 加多样化,多绘制细节图、解剖图。 3.所绘画面的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名称尽可能记录清楚,尽可能同时记录地方名和学名。 4.创作者宜在仔细观察、研究清楚对象的分类学特征的基础完成创作,并查阅有关资料,不单纯根据少数照片来绘制。 5.鼓励绘制与大自然有关的连环画、讽刺与幽默画、生态系统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