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南方8省师范大学编写的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测量学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3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研究领域的当代特色。本书即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测量课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心理咨询、考试评价、人员测评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它弥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只注重人类心理问题的探讨,致力于将积极向上的心理传递给众人,在心理学发展目前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如何将这一门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为众多学子创造出更加积极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呢?教育者又应该如何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曾光、赵昱鲲著的这本《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将积极教育所提倡的“非认知教育”与当代只关注“智力、知识、技能”的认知教育相结合,旨在将当代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序结合,帮助莘莘学子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感悟生命的美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拥有蓬勃发展的人生,同时帮助每位老师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事业成就感,从而使他们致力于积极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本书考察了临床情况中,当病人无法避免地处于“看见”或“被看见”的情境中时,如何依靠“精神避难所”来保护自己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导致分析进展受阻,以及当他们开始从精神避难所的保护中走出来时,所面临的与“看见”和“被看见”有关的焦虑和挑战。 继 本书《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之后,约翰?斯坦纳再次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进行钻研,并解释了其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哪些话语可以帮助 望的病人感到被理解?斯坦纳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显著的研究贡献,从“尴尬、羞耻与屈辱”“无助、权力与支配”和“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当代精神分析的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林林总总,吴庆麟、胡谊教授主编的这本《教育心理学》确定了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条主线,对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及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学习心理部分,介绍了记忆术、元认知、脑可塑性、动机等主题,同时谈及特殊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在教学心理部分,介绍了专长理论、学科分析、创造能力、教学方式、基于技术的变革等主题,同时谈及专长发展与职业发展思路下的教师心理研究。本书内容详实,可为读者提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指导。
本教材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南方8省师范大学编写的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测量学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3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研究领域的当代特色。本书即
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德勒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育儿方面的运用。阿德勒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共同体感觉的孩子,那么世界将会光明灿烂。这本书可以让家长学会如何给予孩子勇气,让他们成为积极正面的人,同时也分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分成了5个阶段:求表扬——求关注——争夺权利——伺机报复——自暴自弃,作者在每一个阶段都告诉了家长应该如何做、如何说才能避免孩子走到下一个阶段,是一本 实用的心理育儿书。
本书强调应用性,注重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实例、统计原理的梗概和统计软件SPSS应用三方面的统一。以统计软件SPSS作为实现统计分析与计算的工具,强调统计思想的学习与计算机操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在学习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读者学习统计的兴趣。本书特色在于其“精简且实用”,突出“接地气的实用性”“低门槛”“简而精”,让学习者既可以将此书当成一门课程的教材而深入学习,也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来参考使用。 本书针对普通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应用统计学课程而编写,适合人群为一般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等行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根据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体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教育相融合,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本书共分为10 个模块,涵盖认知心理健康、心理挫折应对与心理危机干预、自我意识、人格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网络心理、人际交往心理、职业心理和亲密关系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也可供个人读者阅读。
高校立德树人,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重要的实践问题,需要多个学科从多个视角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实证和实践研究。本书从道德教育心理学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探索性回答了何谓立德、所立何德、何以立德、如何立德等基本理论问题,探索性回答了师生两类道德主体的核心素质现状、现实与虚拟两维空间的道德环境状况等关键问题,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框架、实证依据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