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师范生,你认为今后择业,特别是应聘中小学教师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果你是物理系学生,与数学系学生相比,教授中学物理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如果你已经是教师,是否感觉自己从事这一职业很辛苦?如果你是小有成就的青年教师,可否总结几条成功的经验?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师范生和教师面临的问题。大多数师范生和新教师特别想知道“如何才能成为该领域的优秀者”。但是,仅仅了解“教师”的成功之道,还不足以获得成功;你还要了解教授对象——学生,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呢?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就是该“进口”的*“敲门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将帮助你了解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于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聚焦于职业院校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着重阐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管理与教学等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此外还介绍了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本书既具有对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心理规律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又具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参考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作为知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华文教育中的心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特别是了解发生在东南亚国家华文学校中的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对提升华文教育的品质,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与各国华文教师的互动中,为了解决华文教师在其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编者们编写了这本《华文教育心理学》,通过与其新理论的结合,形成华文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新体系,也填补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华文教育进行研究的空白状态,将对各国的华文学习者有重大帮助。
心理学是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科学,是当代社会和行为科学中发展迅猛的学科之一。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在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之前,人类出于对自身的关注,一直都在为解开一个个自我之谜而不懈地努力着,但这种努力更多地表现为先哲们对人类自身的观察和理性思考。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心理学尽管“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能成为哲学的依附。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成立了个心理学实验室,终于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今,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枝繁叶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达教师教育的心理学理念,我们将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共十章,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上编的发展心理部分,我们主要介绍有着发展理论、认知发展、智能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在下编的教育心理部分,我们主要介绍有关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学习迁移等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成果。通过上编内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终在融会贯通中领会在心理科学指导下的现代教育艺术和科学。 在每一章的结构安排上,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与应用、学习评价、学术动态、参考文献和拓展阅读文献等九个部分。内容摘要部分旨在让学生概要了解本
教育心理学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而开设的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核心课程,主要探讨学校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和一般问题,它对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更好地探讨和解决教育中的心理问题,搞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未来教师能构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教育智慧,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本书主要适用于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本专科教学。
本书应用通俗语言,灵活的体例编排,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教育心理学导论部分;学习心理部分,包括学习的一般心理、学习的主要理论观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习迁移、问题解决与创造以及学习动机等;品德与个性部分,包括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内容;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部分。本书注重吸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同时又关注于教育现实的良性互动。在行文中穿插有知识窗、教学案例和相应的图片与表格,不仅可以开拓学习者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本书既可用于大学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其它学习群体的教学与阅读。
本书系通过对心理学几个主要领域众多经典心理学实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这些经典实验蕴涵的心理学原理,让广大读者走近心理学,了解心理学及其实验方法,领悟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本书系共六册,分别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生活心理学》。本书系努力追求以下特点:一是所选实验的经典性:二是学术性;三是写作风格的趣味性;四是完整性。每册书均努力从本领域的体系出发,较完整地反映相应领域的重要实验。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引言、实验介绍(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等几部分,试图通过对实验背景、过程尽可能详细、完整的介绍,对实验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作深入的分析,既让读者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
由李伯黍和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用书或参考读物。第三版系编写组原有成员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结合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对本书进行再次修订的新成果。 《教育心理学》在保持第二版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继续突出德育心理和中国传统教育心理思想两大特色,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在编排方式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各章前添加“要点提示”、“主要概念”等小栏目。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既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又贴近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还制作了配套电子资源包(包括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供读者免费下载。
详细描述: 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叙述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阐述和分析了西方各心理学派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与贡献,并对 智力理论 、 成就动机理论 、 品德心理理论 等教育心理学的专题史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往出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对此很少涉及,因此可以说本书将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突破性成果。具体而言,该书较全面地阐述了幼儿的学习与教育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幼儿学习的相关理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点、幼儿学习的动机、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以及对幼儿学习的评价。除此之外,本书结合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新进展,探讨了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的问题,论述了作为影响幼儿学习的重要他人的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心理素质与专业成长等问题。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
1.选编范围。《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以下简称《丛编》)选编20世纪经过50年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一定风骚的教育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上有承流接响的作用。 2.版本选择。《丛编》以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3.编校人员。《丛编》邀请有关老、中、青学者,担任各册“特约编辑”,负责校勘原著、撰写前言(主要介绍作者生平与原著)。 4.编校原则。尊重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以存原貌;进行必要的版式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方便阅读。 5.版式安排。原著是竖排的,一律转为横排。横排后,原著的部分表述作相应调整,如“左列”改为“下列”等等。 6.字体规范。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异体字为正体字;“的”、“得”、“地”、“底”等副词用法,一仍旧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