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曾国藩家训》八部经典之合订本。繁体竖排,字大行疏,宣纸印刷,仿古线装。
本《春秋左传》文本足全,为全译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传》的全本。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叙事解《春秋》,记录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群像,在经学、史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事类提要(宣纸线装 一函四册)》为套装,共4册。 《事类提要(宣纸线装 一函四册)》全宣纸制作、线装,字迹清晰,便于学习、研究使用、珍藏。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最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本书收录范围上自1912年(*元年),下迄2005年,分为 《说文解字》通论 、 《说文解字》文本研究 、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说文解字叙》和六书研究 、 语言、历史、文化研究 、 《说文》学史研究 等六大部分。 章炳麟、黄侃、林义光、程树德、吴承仕、徐复、王国维、朱自清、闻一多、宋育仁、刘师培、钱玄同、马叙伦、黎锦熙、金毓璞、刘赜、张长、顾荩丞、石广权、陆宗达、启功、王宁、唐兰、陈梦家、董作宾、于省吾、饶宗颐、李孝定、杨树达、王力、舒连景、胡小石、商承祚、孙海波、张舜徽、姚孝遂、裘锡圭、李学勤等大师和著名学者的成果悉数囊括,现当代以来中青年学者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一无所遗。 其中大量的民国说文研究文献引人注目,尤为珍贵,对于纠正当代学者对民国时期说文研究的偏谬与轻视不无裨益。
普通语言学者谈到语言系统中形音义的关系,一般都会指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追随声音。以至于一般文字工作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也是如此,似乎可以不假思索。其实这个问题是分层次的:在不同层次上,字形与字音的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等同的。在文字的发生创制阶段,文字追随语音,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且为了追随语音,文字使用过程中的结构体制也总是不断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形声结构中声符的安排等。但是,文字发生之后,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时期,主要就是文字的传承使用过程。在文字的传承使用过程中,提出字音与字形的关系,对于主要功能属性为“以形表意”而并非是以形表音的汉字体系而言,那就是依据字形,附加注音。约言之,字音是后来加上去的。如汉代《说文解字》所用的“读若”等“直音”注音法,六朝《原本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