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明儒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集,为心学基础典籍。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文史学界专业联合推荐,更有中国古典文学界专业学者傅璇琮教授特别作序推荐。 精心筛选、扩充经典种类。 选字注音、注释译文详解、古板画配图图说,多样化的功能设置,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在原有的家藏四库版本基础上,将原精华选本增补为全本、全解。
《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四书章句》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四个部分,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五经并为儒家经典,在古代学校教育中占有*的垄断地位。宋以前,五经立于学官,唐颖逹《王经正义》是官定的经书注释。宋诗,程颐、朱熹尊崇《大学》,春为〔初学入德之门〕尊崇《中庸》,奉为〔孔门傅授心法〕,因而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经书,为之作注,使之与五经并列。四书注释,历来以朱熹之注成为后来不可动摇的典范,这是因为朱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并进而将之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以后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理学。元、明、清、封建统治者推崇理学,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之书。 朱熹(1130 1200),南宋学者,理学家。字符晦,一字
本书是继《〈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之后的又一本研读《论语》工具书。全书继续坚持史学研究的方法,从《论语》中梳理出93个主题概念(命题),并将孔子相关言论集中起来进行评析。全书直接评析孔子言论350余章,间接评析言论则数倍于此。这种用若干主题概念来串连孔子相关言论的研究方法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可以帮助研读者从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研读《论语》。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元代古籍集成?经部?诗类》的第六册。《元代古籍集成 经部 诗类》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元代古籍集成:诗传旁通直音傍训毛诗句解》主要内容包括:周南;召南;邶;王;郑;齐;唐;秦;陈;彤弓之什等。
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著,但优选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周南;召南;邶;王;郑;齐;唐;秦;陈;彤弓之什等。
《孝经集传》,四卷 明黄道周撰、其作书之旨,见于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有五大义。以是五者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丽之、,道周此书寅本朱子之志而其推阐演绎致为精深,其自为注文体亦仿周秦古书,无学究章比字栉之习。
宋曹所著《会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坚在所辑《射州文存》中说:“射陵之《会秋堂稿》流传海内,而板已无存,稿亦罕见。”光绪年间,宋 曹裔孙宋惟新藏有残本,但仅有纪灾诗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辑十数年,得诗至一百十余首,将谋受梓而遽卒。现存宋曹诗文散见于王豫《江苏诗征》、卓尔堪《明末四百家遗民 诗》、邓汉仪《诗观初集》、冒襄《同人集》、张潮《虞初新志》、陶性坚《射州文存》以及《盐城县志》等史料中。又有周梦庄、赵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数较多。另外,其传世书法 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诗文。本书重新辑佚校对存世宋曹诗文,尽 可能恢复宋曹《会秋堂集》原貌,为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22辑)》内容涵盖领域广,涉及经学、礼学、校勘学、文献学、版本学、历史学等传统学术的 研究成果,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经学文献研究,体现了海内外经学研究和文献研究的 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推进了学术前沿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