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大学》提出的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本书为《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曾国藩家训》八部经典之合订本。繁体竖排,字大行疏,宣纸印刷,仿古线装。
本《春秋左传》文本足全,为全译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传》的全本。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叙事解《春秋》,记录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群像,在经学、史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今作者汲取近三十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仪礼图,以解今人阅读之惑。 本书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宾礼卷》,《仪礼》中专言宾礼者凡三篇,即《士相见礼》、《聘礼》、《觐礼》,详细介绍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以及士和各级贵族互相拜访、以结友好之礼仪。
《事类提要(宣纸线装 一函四册)》为套装,共4册。 《事类提要(宣纸线装 一函四册)》全宣纸制作、线装,字迹清晰,便于学习、研究使用、珍藏。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 参同契》是历 的一本炼丹著作,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 ”。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 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题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即有“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以“参”为离的意思,“同”为“通”的意思,“契”为“合”的意思,此注虽然不是直接注解《 参同契》,然经文提及“魏君《参同契》”,故其对“参同契”的解说,应该与魏伯阳《 参同契》相关。章伟文译注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结合《 》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结合《 》之理,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 参同契》还将大易、黄老相结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本书所收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国学经典性启蒙读物。在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为普及、*有代表性的三种,世俗或将它们并称为 三百千 。这三种读物中,《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时,《百家姓》产生于北宋初,《三字经》产生于宋元之际,尽管产生的时代不同,到明代都已成为相当流行的启蒙读本。
唐文治著陈文嘉点校的《尚书大义(国学初阶)》成于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时距民国元年蔡元培宣布废除学堂读经科已十六年。本为唐文治自编教材,盖欲为读经教育提供一浅显之善本。本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为概说,外篇多系考辩之文,于《尚书》学 聚讼纷纭之诸大问题汇而辨焉,如《尚书释名》、《尚书今古文真伪及篇次目录考》、《伪泰誓考》诸文,计十二篇。作者于此诸文,遇有疑处,时有所自发,不囿汉宋门户,亦不专宗一说,故时有持平之论。
唐文治著陈文嘉点校的《尚书大义(国学初阶)》成于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时距民国元年蔡元培宣布废除学堂读经科已十六年。本为唐文治自编教材,盖欲为读经教育提供一浅显之善本。本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为概说,外篇多系考辩之文,于《尚书》学 聚讼纷纭之诸大问题汇而辨焉,如《尚书释名》、《尚书今古文真伪及篇次目录考》、《伪泰誓考》诸文,计十二篇。作者于此诸文,遇有疑处,时有所自发,不囿汉宋门户,亦不专宗一说,故时有持平之论。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的正文前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底本采用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四书 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四书章句(1函)(套装共2册)》像绣精品套装,以竖排印刷方式,为你呈现原版内容。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为 四库全书馆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部书,即写一篇提要, 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厓略 ,并 列作者之爵里 , 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辨订 文字增删,篇帙分合 。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类次,由纪昀加以整齐划一,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就成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学人或称之为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总目 四库提要 。 《四库全书总目》凡二百卷,于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经过几次增改,在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至五十九年(一七九四)间刻成颁行。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
《 口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所作,由其门人倪天隐纂录。胡氏易学,大抵讲求返归经本,芟除芜杂,探究变易之道、盛衰之理,严于君子小人之辨,着力批评孔疏中的老氏倾向,显扬儒家义理,对程颐有着直接影响。此整理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参以白石山房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附以《洪范口义》,辑录胡氏对《论语》《中庸》《春秋》的解说。由此可窥见胡瑗学术的大端,以及北宋中前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思想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