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明儒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集,为心学基础典籍。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文史学界专业联合推荐,更有中国古典文学界专业学者傅璇琮教授特别作序推荐。 精心筛选、扩充经典种类。 选字注音、注释译文详解、古板画配图图说,多样化的功能设置,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在原有的家藏四库版本基础上,将原精华选本增补为全本、全解。
《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四书章句》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四个部分,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五经并为儒家经典,在古代学校教育中占有*的垄断地位。宋以前,五经立于学官,唐颖逹《王经正义》是官定的经书注释。宋诗,程颐、朱熹尊崇《大学》,春为〔初学入德之门〕尊崇《中庸》,奉为〔孔门傅授心法〕,因而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经书,为之作注,使之与五经并列。四书注释,历来以朱熹之注成为后来不可动摇的典范,这是因为朱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并进而将之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以后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理学。元、明、清、封建统治者推崇理学,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之书。 朱熹(1130 1200),南宋学者,理学家。字符晦,一字
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合订本。1949年出版辞源简编。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这是我国现代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全国解放后,读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统一的,内容充实的古汉语词典,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为此,1958年开始修订工作,根据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修订稿册于1964年出版。 1976年,由国家统一规划,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协作担任辞源的修订工作。四省(区)分别成立专门机构,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桐旧集》是迄今所存的收录桐籍诗人*多、桐籍诗人诗作*丰的一部总集,选录一千二百多位桐籍诗人的七千七百余首诗,上起明建文帝时,下迄清道光二十年(1840),凡四十二卷。集中所选诗人不仅有官员、诸生、隐士,还有闺阁女子、和尚、道士。诗人名下均附有小传,或详细或简略,然皆有所本,从而保留了大量明清桐城诗人的生平介绍。有些诗后还记有诗作本事、经行评点和诗人未选入诗集的其他作品的摘句。《桐旧集》以诗人姓氏分卷,以诗人生年先后为序,姓氏排名以一姓中*前者为准,生于前者为先,如甲姓*前一人生于洪武,乙姓*早一人生于永乐,则甲姓列于乙姓之前。 整理者对今存民国十六年景印原刻本《桐旧集》(以方守敦所藏为底本,参校光氏自藏残本)进行校勘和标点,同时参校其他桐城诗歌选集,如《龙眠风雅》《悔生诗集》《朴巢诗
《诗经》、《楚辞》分别开启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诗经》大体是黄河流域的上古歌谣,《楚辞》几乎可以看作长江流域的文人绝唱。前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后者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徐志啸撰的这本《诗经楚辞选评》选择其中精华篇目注释评论,能让读者充分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顾迁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
《仿宋本说文解字(套装共4册)》为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说文十四。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目前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大字本)》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本书是继《〈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之后的又一本研读《论语》工具书。全书继续坚持史学研究的方法,从《论语》中梳理出93个主题概念(命题),并将孔子相关言论集中起来进行评析。全书直接评析孔子言论350余章,间接评析言论则数倍于此。这种用若干主题概念来串连孔子相关言论的研究方法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可以帮助研读者从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研读《论语》。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
《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清胡肇昕、杨大堉补,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影印。《仪礼正义》是著名的清代正经新疏之一,该书汇纂旧解,间加案断,集《仪礼》学之大成,被公认为今人研究《仪礼》的***典籍。其主要作者胡培翚也因此得享美誉, 自国初以来,礼学之业,未有盛於先生者 。《仪礼正义》在胡培翚身后始得付梓,初刻于清咸丰二年,因遭兵乱,未及大量刷印。至同治时,板片又经递修、重印,光绪之《皇清经解续编》亦收入该书,今日各地馆藏多系其同治、光绪印本,咸丰刻本则较为希见。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咸丰刻本的精印本,品相完好,纸墨俱佳,足供研读之用。除《正义》原书外,新增附录三种,一为胡宣铎撰《仪礼正义正误》,一为王文锦先生撰《仪礼正义校勘记》(据未完稿本整理),一为乔秀岩先生所辑之相关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而成为 四书 之一,是一部经受过两千多年历史考验的权威性经典,人称 中华*书 ,堪称 中国的《圣经》 。《论语》成书以来即备受重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历史、道德、教育、宗教等,而且其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世代的华夏子孙。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泰州学派形成家族建设与社会建设两翼,通过创造性转化,活跃在20世纪的各种乡村建设实验中。
《元代古籍集成:诗传旁通直音傍训毛诗句解》主要内容包括:周南;召南;邶;王;郑;齐;唐;秦;陈;彤弓之什等。
唐文治著陈文嘉点校的《尚书大义(国学初阶)》成于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时距民国元年蔡元培宣布废除学堂读经科已十六年。本为唐文治自编教材,盖欲为读经教育提供一浅显之善本。本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为概说,外篇多系考辩之文,于《尚书》学 聚讼纷纭之诸大问题汇而辨焉,如《尚书释名》、《尚书今古文真伪及篇次目录考》、《伪泰誓考》诸文,计十二篇。作者于此诸文,遇有疑处,时有所自发,不囿汉宋门户,亦不专宗一说,故时有持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