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清胡肇昕、杨大堉补,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影印。《仪礼正义》是著名的清代正经新疏之一,该书汇纂旧解,间加案断,集《仪礼》学之大成,被公认为今人研究《仪礼》的***典籍。其主要作者胡培翚也因此得享美誉, 自国初以来,礼学之业,未有盛於先生者 。《仪礼正义》在胡培翚身后始得付梓,初刻于清咸丰二年,因遭兵乱,未及大量刷印。至同治时,板片又经递修、重印,光绪之《皇清经解续编》亦收入该书,今日各地馆藏多系其同治、光绪印本,咸丰刻本则较为希见。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咸丰刻本的精印本,品相完好,纸墨俱佳,足供研读之用。除《正义》原书外,新增附录三种,一为胡宣铎撰《仪礼正义正误》,一为王文锦先生撰《仪礼正义校勘记》(据未完稿本整理),一为乔秀岩先生所辑之相关
《诗经》、《楚辞》分别开启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诗经》大体是黄河流域的上古歌谣,《楚辞》几乎可以看作长江流域的文人绝唱。前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后者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徐志啸撰的这本《诗经楚辞选评》选择其中精华篇目注释评论,能让读者充分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是马和之根据《诗经·小雅》之《鸿雁之什》诗意而绘制的。《鸿雁之什》共十篇,分别为《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和《无羊》,而作品仅录《鸿雁》《庭燎》《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无羊》六篇,其余四篇可能亡佚。每段画前书《鸿雁之什》原文,书画合璧,精彩动人。每幅图都十分精致,构图严谨,景物刻画生动形象,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淡雅。此幅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技艺,画路宽泛,无所不精。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泰州学派形成家族建设与社会建设两翼,通过创造性转化,活跃在20世纪的各种乡村建设实验中。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是《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本书的合集,是宋代朱熹对先秦时期四本儒家经典进行诠释的著作。此书南宋时被作为国学教材,自元以来一直被奉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赞颂的人认为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主导中国思想文化六百多年,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形成所谓 东亚儒文化圈 。但也有人对此书及朱子学的批评十分尖锐,甚至痛言其 以理杀人 。 《四书集注》以及朱子学为什么招致如此不同的评价呢?本书试图对此做出较为详细的介绍。
《十三经古注》共二百九十卷,由金蟠、葛燕编订,历时三年,于崇祯十三年告竣。汉晋古注分别为:《周易》十卷(含略例一卷),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二十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仪礼》十七卷,郑玄注;《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礼记》四十九卷,郑玄注;《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解诂;《春秋谷梁传》二十卷,范宁集解;《尔雅》十一卷,郭璞注;《论语》二十卷,何晏集解;《孝经》九卷,郑玄注;《孟子》十四卷,赵岐注。前九种保留了陆德明音义。
本书是一部以全面系统地汇辑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故训资料为目的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辞书编纂者、阅读和注释古代典籍者、古代汉语文字研究者以及一切对语言文字学有兴趣的读者。 《故训汇纂(两卷本)》系我国传统训诂学成果的集大成,对于传统语言学,特别是训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辞书编纂,特别是历史性词典探求词义,追根溯源,也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故训汇纂(两卷本)》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汇辑中国古代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旧注的大型工具书,内容十分丰富,《故训汇纂(两卷本)》共收单字2万条左右,注项约50万条,篇幅达1200万字,按《康熙字典》214部编排,每个字头下收有关单字意义及相关复合词意义的名家旧注,每条注项下收历代名家相同的注释,条理清晰,查检方便。 《故训汇纂(两卷本)》03年7月出版
《 口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所作,由其门人倪天隐纂录。胡氏易学,大抵讲求返归经本,芟除芜杂,探究变易之道、盛衰之理,严于君子小人之辨,着力批评孔疏中的老氏倾向,显扬儒家义理,对程颐有着直接影响。此整理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参以白石山房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附以《洪范口义》,辑录胡氏对《论语》《中庸》《春秋》的解说。由此可窥见胡瑗学术的大端,以及北宋中前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思想转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而成为 四书 之一,是一部经受过两千多年历史考验的权威性经典,人称 中华*书 ,堪称 中国的《圣经》 。《论语》成书以来即备受重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历史、道德、教育、宗教等,而且其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世代的华夏子孙。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的正文前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底本采用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的正文前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底本采用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为 四库全书馆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部书,即写一篇提要, 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厓略 ,并 列作者之爵里 , 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辨订 文字增删,篇帙分合 。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类次,由纪昀加以整齐划一,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就成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学人或称之为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总目 四库提要 。 《四库全书总目》凡二百卷,于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经过几次增改,在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至五十九年(一七九四)间刻成颁行。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
《易经》,亦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汉书 艺文志》称《周易》的成书经历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的发展过程,其中的 三圣 主要指的是伏羲、文王和孔子。《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形成了中国人理解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中国人修心养性的 内圣 之学,规定了中国人的齐家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经世致用的外王之学,培育了中国人医武养生的生命智慧,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易》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基本的文化心性之结构。
顾迁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 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