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无界”系列图书以《山海经》原文内容为主题,委托知名撰稿人执笔创作,对《山海经》进行深入解读,演绎出其中珍禽异兽、上古神明、奇花异草的传奇,向读者讲述不一样的《山海经》故事,构思奇幻新颖,情节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书中还可欣赏奈目工作室创办人贺鹏飞先生及其他艺术家以《山海经》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本书随书附赠一册精美漫画,以书中篇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所收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国学经典性启蒙读物。在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最为普及、有代表性的三种,世俗或将它们并称为“三百千”。这三种读物中,《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时,《百家姓》产生于北宋初,《三字经》产生于宋元之际,尽管产生的时代不同,到明代都已成为相当流行的启蒙读本。
《山海经》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材料和有关远古地理的描述,后世文学创作对此多有取资。自西汉刘向校书整理之后,晋郭璞为之作注,明清以来续有注释研究,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作品。郝懿行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附订讹一卷、图赞一卷。郝氏笺以补注,疏以证经,正名辨物,刊正谬误,广征博引,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一书中推荐《山海经》读本,首列《山海经笺疏》,次列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并特别指出“郝胜于毕”。今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沈海波教授,以阮氏琅嬛仙馆补刻本为底本,参校还读楼等诸本,整理标点,特加专名线,更便于读者研读使用。
《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既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一本科普书。《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以文学的笔法,轻松的笔调,对《诗经》中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进行了解读,让读者对《诗经》里的植物有一个全新的了解。《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共有141篇文章,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科普知识普及。既是对植物对《诗经》的解读,也是对国学的一种研究。
“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以上属于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二十四史(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
词形成于唐,盛于宋,与宋大致同时代的辽、金及其后的元,在词作上,虽不及宋但或受宋影响,或承南之遗风,辽金元词,仍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枝奇葩。《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选取一些名家之作,以故事为切入点,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将“经典”介绍给读者。《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札》
《国学经典: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本书除了对诗的内容进行白话翻译外,每一首诗还附上了详尽的拼音和注释,以扫清诗歌阅读的障碍,并加上了评析小节,来帮助读者朋友深入领会每一首诗的绝妙之处。 《诗经》的美丽、无邪,《诗经》的言外之意、意内之叹、叹中之思,《诗经》的口耳相传、千古不衰,都能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张庆利主编的《论语/国学掌上诵读本》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记录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很初的时候,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弟子把有启发意义的话随手记录下来,并牢记在心,这一传统也扩展到孔子弟子的教育过程中。后来孔子去世以后,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把这些话整理在一起,就成了《论语》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