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很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作为语录体的书,《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古文,编者在原文后加入“译文”“评析”两个板块。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本书为中文、阿拉伯文对照的形式。
《尚书》是我国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
《畿辅人物志》一书是记载明代畿辅地区(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包括今河北、天津一带》人物事迹的着作。撰者为明清之际学者孙承泽。孙承泽,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世隶上林苑(地属今北京大兴区》籍。明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甲申之变,孙承泽先自缢,后堕井,几次欲自杀殉国,皆为人所救阻,以为天意,遂止。大顺政权建立,孙承泽曾为四川防御使。人清,为吏科给事中,后又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吏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晚年闲居,专心着述,尤倾力于史籍编纂与书画赏鉴,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元朝典故编年考》、《庚子销夏记》等撰述数十种。康熙十五年卒,年八十五。
《史记全本》是一部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它以简练而个性化的笔法,互见互补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在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 为知己者死 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又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也为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真实的历史材料。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本书除了对诗的内容进行白话翻译外,每一首诗还附上了详尽的拼音和注释,以扫清诗歌阅读的障碍,并加上了评析小节,来帮助读者朋友深入领会每一首诗的绝妙之处。 《诗经》的美丽、无邪,《诗经》的言外之意、意内之叹、叹中之思,《诗经》的口耳相传、千古不衰,都能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札》
《刘孝标 引书研究:经部和子部》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刘孝标《世说新语》中的经部和子部引书进行了研究。包括引书书名的确定,经部、子部引书的文献考察等。具体内容包括:前人的刘《注》引书书目研究;引书的概念、书名和分类;刘《注》经部引书考等。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很好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我国史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被视为后世著史的圭臬。与《汉书》一样.《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由于范哗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
孔子的思想在传承的过程中曾遭遇过“焚书坑儒”的洗礼,也享受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崇,其中包含的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治国理政的政治见解,面对生死的义利探讨,朋友之道,为孝之道,学习方法及教育理念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千百年来始终放射着独特的智慧光芒。 本书将以通俗直白、凝练活泼的文字,揭开孔子及《论语》的神秘面纱,还原那个曾经有血有肉的孔子,认识当年那个循循善诱而不古板的老师,了解那个对朋友正直、坦率、宽容的人,再现他生活的细节,映射他纯净、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书的编撰体例包括原文、译文、人物链接、古语智慧等四个部分。其中“古语智慧”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主要内容为根据现实和历史的轨迹,以随笔形式抒发编者研读的心得、感悟。
《文心雕龙》是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适合青少年读者,从《山海经》中提炼了48个精怪,包括以风雨为食的烛龙、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没有脑袋却会唱歌跳舞的帝江、长着老虎身子却有九条尾巴的陆吾,等等。精怪一般长得像怪兽,但却拥有怪兽所不具备的奇异本领和智慧,相信它们会激发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美的彩图与趣味性十足的故事语言,两者结合,呈现给孩子具体的精怪形象,让孩子在图文中,真正爱上《山海经》,读懂《山海经》中的精怪,积累创作素材。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以“中庸”作为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大学中庸》采用 简注 + 译文 + 知识小窗 的结构再现了这两篇传统经典。原文部分标注有汉语拼音,且附有与词作内容相符的名家名画。
词形成于唐,盛于宋,与宋大致同时代的辽、金及其后的元,在词作上,虽不及宋但或受宋影响,或承南之遗风,辽金元词,仍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枝奇葩。《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选取一些名家之作,以故事为切入点,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将“经典”介绍给读者。《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
《春渚纪闻》是宋代何薳撰。作者,蒲城(今属福建)人,号韩青老农。其书分《杂记》五卷,《东坡事实》一卷,《诗词事略》一卷,《杂书、琴事附墨说》一卷,《记研》一卷,《记丹药》一卷。明陈继儒《秘笈》所刊仅前五卷,乃姚士粦得于沈虎臣者。后毛晋得旧本,补其脱遗,始为完书。莲父去非尝以苏轼荐得官,故记轼事特详。其杂记多引仙鬼报应兼及琐事。
“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以上属于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二十四史(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