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所收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国学经典性启蒙读物。在古代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最为普及、有代表性的三种,世俗或将它们并称为“三百千”。这三种读物中,《千字文》产生于南朝梁时,《百家姓》产生于北宋初,《三字经》产生于宋元之际,尽管产生的时代不同,到明代都已成为相当流行的启蒙读本。
《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既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一本科普书。《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以文学的笔法,轻松的笔调,对《诗经》中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进行了解读,让读者对《诗经》里的植物有一个全新的了解。《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共有141篇文章,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科普知识普及。既是对植物对《诗经》的解读,也是对国学的一种研究。
“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以上属于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二十四史(古典名著 精选精译)》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
词形成于唐,盛于宋,与宋大致同时代的辽、金及其后的元,在词作上,虽不及宋但或受宋影响,或承南之遗风,辽金元词,仍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枝奇葩。《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选取一些名家之作,以故事为切入点,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将“经典”介绍给读者。《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诗经》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
王国维先生书札,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29年,乡贤陈乃乾先生即影印《观堂遗墨》,首次将王国维书札作为该书下册出版。嗣后因多种原因,王国维研究走入低谷。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学研究重新走向繁荣。1984年,由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辑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出版,无疑为王学研究增添了极其有价值的史料。以后又有《文献》发表的《王国维未刊书札》、《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发表的《观堂书札》、《学术集林》卷十一发表的《王国维家书》,以及由王庆祥、萧立文两先生校注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收集了王国维信札的绝大部分。由于信札为手资料,其中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是别的文献所无法代替的。尤其王先生的信札内容丰富,“论学、论时事、论人以及生活琐屑几乎无话不谈”(见罗继祖《跋观堂书札》
《国学经典: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本书除了对诗的内容进行白话翻译外,每一首诗还附上了详尽的拼音和注释,以扫清诗歌阅读的障碍,并加上了评析小节,来帮助读者朋友深入领会每一首诗的绝妙之处。 《诗经》的美丽、无邪,《诗经》的言外之意、意内之叹、叹中之思,《诗经》的口耳相传、千古不衰,都能在文字里找到答案。
张庆利主编的《论语/国学掌上诵读本》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记录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很初的时候,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弟子把有启发意义的话随手记录下来,并牢记在心,这一传统也扩展到孔子弟子的教育过程中。后来孔子去世以后,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把这些话整理在一起,就成了《论语》的雏形。
本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从先秦至两汉经学,直至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论述《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以及《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其文词与音韵。
许辉的文学作品多以淮河流域为背景,他对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体验和贴身的感受,同时,在数十年一以贯之的读书过程中,许辉对《老子》《庄子》《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古代典籍细细研读、悉心揣摩、思考体会、逐渐积累,这本《泗水边的 》就是作者数十年丰富独到的思考、体会和感悟的结晶。《泗水边的 》是许辉对儒家经典《论语》的个性化解读和阐释,书中的智言慧语俯拾皆是。“《老子》是天人之间的境界,《论语》是你我之间的对话”,寥寥数语,作者将儒道两家的独特和不同鲜明地展示出来。“理智地对待他人,冷静地处理事务,清醒地看待现实”,这是作者读到孔子约束自己的言论时发出的感慨。孔子针对不开化地域的言论,别出一格地说,只要君子去居住了,不开化的地方也就开化了,作者由此慨叹道:“这是典型的自
王国轩编写的这本《大学·中庸·孝经》是儒家典籍中的名篇,因原文篇幅精短,所以全章解读;注释博采众长、简明清晰;译文与原文和注释相对应,准确流畅;“扩展阅读”是本书的特色,主要从朱熹《四书集注》、历代《孝经》注疏版本等经典著作中选摘出内容、思想与本段相关的语段,读者深入体会传统文化之精髓;点评突出概念命题与章节的内在联系,很多地方是笔者多年研究的独到见解。
《畿辅人物志》一书是记载明代畿辅地区(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包括今河北、天津一带》人物事迹的着作。撰者为明清之际学者孙承泽。孙承泽,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世隶上林苑(地属今北京大兴区》籍。明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甲申之变,孙承泽先自缢,后堕井,几次欲自杀殉国,皆为人所救阻,以为天意,遂止。大顺政权建立,孙承泽曾为四川防御使。人清,为吏科给事中,后又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吏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晚年闲居,专心着述,尤倾力于史籍编纂与书画赏鉴,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元朝典故编年考》、《庚子销夏记》等撰述数十种。康熙十五年卒,年八十五。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很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作为语录体的书,《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古文,编者在原文后加入“译文”“评析”两个板块。
《韩兆琦 新读》涵盖了韩先生讲座十二讲的内容,包括秦始皇、李斯、项羽、高祖、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文、景两皇后、汉武帝及司马迁与《史记》;选取人物主要集中在秦汉部分。在编排时充分保持了讲座原汁原味的特点;另外在此基础上,于每一讲讲稿之后附上了历代对所讲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的评价与相关诗歌,以助读者深入理解讲稿内容。与其他《史记》讲解本不同的是,这《韩兆琦《史记》新读》重在“新读”二字。韩先生讲解之“新”体现在:首先是秉承《史记》纪传体的优势,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切入,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从中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次讲述诸多历史人物不脱离司马迁的立场、态度与感情而讲,使人们看到在各个人物背后有一个有着鲜活传奇人生的司马迁。讲解虽同样以历史人物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以“中庸”作为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天一国学堂系列丛书:大学中庸》采用 简注 + 译文 + 知识小窗 的结构再现了这两篇传统经典。原文部分标注有汉语拼音,且附有与词作内容相符的名家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