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一时期印出大量使用百姓日常用语编写成的白话小说和戏曲,印出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本家庭用书和蒙学读本。《天工开物》应连而生,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图书特色。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这是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书中是大量精美插图,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分三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卷叙述各种日用生产技术经验;下卷叙述採矿等方面技术经验。全书反映当时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所以此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上,都堪称无与伦比之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古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把握《资治通鉴》全书脉络,精选秦汉、隋唐两个历史时期,跨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代,分为四册。本书对所选史事做简洁明快的今注与今译,附录重大史事人物的评说。本书的新绎体现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读史方法,可谓 致广大而尽精微 ,既让读者了解到历史全貌,又把握了重要历史细节,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当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是一个部纪传体史学名著,史学界把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稱 前四史 。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新唐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比之《旧唐书》,一方面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另一方面,在传的设置和编排中,强调“忠奸顺逆”的褒贬,同时收进了一些新的史料。本书的点校,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北宋闽刻本、南宋闽刻本、汲古阁本、殿本等。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三家注》(套装上下册)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全部进行影印,旨在呈现《史记》三家注的全貌,方便读者查找使用。《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杀。编者把这近三百年间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史事,选编成八十个专题,每题为一卷,叙述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几乎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
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并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补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干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岳雪楼抄本。这四种抄本中,
《御制资政要览》按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编次,分别阐述君、臣、父、子之道,齐家治国之方。全书以儒家理论为经,以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为纬,敦崇世教以治国保邦,给群臣百姓规定了思想、行为上的准则。《资政要览》是顺治皇帝从政数年的经验总结,对后世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通鉴纪事本末》42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书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二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
《资治通鉴(共20册)(精)》涵盖了中国1362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 史书。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晰,读之能追根溯源,对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极重视政治腐败,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地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
《百将图传》是一部历代名将图传合集。分上、下两卷。所录人物自上古迄明凡百余人,皆历代名将,选其著名战例,镌图以说明之,一将一图一文。所附版画雕刻精工,生动有意趣,是清末版画的上乘之作。原书初刊于清同治年间,现据江苏书局刊本影印,线装出版。
《元史》210卷,明太祖朱元璋于元朝灭亡的当年就下令编修,三年内成书。内容主要抄自元代各朝实录、经世大典、功臣列传等官修典籍,史料价值和确切性都较高。该书最早的本子是洪武三年刻本,后又有嘉靖南监本、万历北监本及清代的几种版本。此点校本以1935年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并以它作了核订校勘,从而成为一部最接近原貌的版本。
《吕氏春秋集释(1-10)(套装共10册)》是吕不韦招集一批以反动儒生为主的“食客”编成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是一部尊儒反法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著作在思想上它鼓吹“天命”论在政治上它发展了孔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反动路线颂古非今鼓吹复辟分裂和倒退久吕氏春秋》表面上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实际上在“杂家”的幌子下宣扬儒家学说对法家进行攻击它是两千多年前尊儒反法思潮的产物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现将许维的《吕氏春秋集释》影印出版供批判用。
本社於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陸續编輯印行《中國歷代食貨典》、《中國歷代經籍典》、《中國歷代文學典》、《中國歷代禮儀典》、《中國歷代考工典》、《中國歷代藝術典》、《中國歷代醫學典》、《中國歷代神异典》、《中國歷代氏族典》、《中國歷代邊裔典》諸書,由於按類彙编,资料翔實,給研究者帶來一定便利。今仍依其例,新编《中國歷代選舉典》,以饗讀者。
《春秋左传注》包括《春秋左传注(一)》《春秋左传注(二)》《春秋左传注(三)》《春秋左传注(四)》《春秋左传注(五)》《春秋左传注(六)》共6册。《春秋左传注》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对初版本作了全面细微的校订、修改,补充了新材料。
《南史》80卷,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用家传形式,按世系而不按时代先后编次列传。此点校本以百衲本(影印元大德本)为底本,并以其他多种版本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