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写景记事,追求细致,内容丰赡,文笔隽永,具有地理学、文学以及史学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在我国唐代(618-907)佛教界中,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玄奘法师(604-664),一位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法师(688-763)。前者西行求法,后者东渡传法,对佛教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742-753年,鉴真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之请,为传律法六次东渡,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顿,始终跟随鉴真的僧人思託详细记录了六次东渡的全过程。鉴真逝世后,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在思託所记基础上,用中文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此部传记在时间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地域上北至西安、洛阳,南迄海南岛。书中包含我国盛唐时代政治、经济、佛教、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习俗等手资料,是后世研究鉴真东渡事迹、中日两国交通关系及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信史。 本书为部较为精审的中文简体校注本,兼顾普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书融汇了陈桥驿先生60余年研治体会,以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为底本,约请陈先生选取每卷最精华的部分,增撰题解、注释,译文流畅自然,注释力求精当,希望对读者了解《水经注》一书有所帮助。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节选本。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核校出注,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山海经》内容涵盖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神话资料是我国传世典籍之最,而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注译选用权威底本,精心校勘,注释、译文力求准确、通顺,是阅读《山海经》这部神奇古书的一个比较好的版本。
《山海经》内容涵盖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神话资料是我国传世典籍之最,而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书中重点介绍清代中叶以后戏园的建筑、设备、经营方式、名伶演出等情况以及天灾人祸所致变迁沿革,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史料丰富且翔实可靠具有相当的可读性、鉴赏价值、保存价值和纪念意义。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分别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史家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与小说《三国演义》尊蜀抑魏明显不同。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
《元史纪事本末》共记叙了二十七事,合为六卷,所记史事起自世祖至元十七年,止于朱元璋起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明修元史,仅八月而成书,潦草殊甚,”明朝初年编修《元史》时,人们对于蒙古史事要闻知之不多,后仓促之间征集一些史臣和色目人编次成书。故此,《元史纪事本末》对于元代史事的记载可能颇不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