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旧五代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6册)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开本: *: 280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8 书号: 978710111998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主持人: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献学家,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尤深,先后以个人之力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三国志》是我国 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刘昫的《旧唐书(1-16)》是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 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本系列包括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记录东汉历史的正传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398—445)编撰而成。全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共一百卷。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20),共196年的东汉史事。《后汉书》吸收综合了当时流传的十多家东汉史书的优长而成一家之言,真实而敏锐地反映出东汉社会和时代特征。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资治通鉴(共20册)(精)》涵盖了中国1362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 史书。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晰,读之能追根溯源,对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极重视政治腐败,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地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我国 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 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它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其语言整饬详瞻、富丽典雅,在文学 有较高的价值。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魏徵主编,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 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
《隋书(套装共6册)》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套装共6册)》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
宋濂等撰写的《元史(1-15)》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我国历目前元代与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上,都堪称无与伦比之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古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资治通鉴精选新绎》把握《资治通鉴》全书脉络,精选秦汉、隋唐两个历史时期,跨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代,分为四册。本书对所选史事做简洁明快的今注与今译,附录重大史事人物的评说。本书的新绎体现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读史方法,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让读者了解到历史全貌,又把握了重要历史细节,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