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颜氏家训》是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作的家训,文字生动优美,思想内涵深邃。在这里是学者颜之推为一本家训编订的注解,收集历代对《颜氏家训》所作的可信注释,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有相当的意义。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杨氏将《素问》《灵枢》原篇拆散,按其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等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可谓有纲有目,子目章句布序井然,加强了《内经》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本书虽然对《内经》条文位置有变动,但对原书文字未予增删,保存了唐初《黄帝内经》的旧貌,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本次影印选用萧延平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23卷本(1924年)作为底本。萧氏校补《太素》,历时二十余年,校勘详细精当,有根有据,按语允当,原抄俗字也一律加以更正。加之兰陵堂本刻工精湛,很少误字,故萧本至今仍被视为《太素》研究的范本。
本书是作者研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用药物之小结。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张仲景习用药物,从“基原探讨”“条文辑要”“病机辨析”“应用探究”展开论述,通过“析药测证”“以药串方”的形式,努力探索,还原张仲景时代诸医者的用药思辨规律,从“证-药”角度全新地诠释每味药物;第二部分为张仲景使用次数不多的药物,重点厘清其基原及本草历史沿革,内容、形式不拘一格。本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所论特色鲜明,法度从容,为促进经方研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本书系作者自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中医药杂志》连续发表郁证系列论文及《中国中医药报·岐黄论坛》关于郁证治验专栏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书拟在系统地构建郁证诊疗体系,重新审视郁证的概念,厘定郁证的形态,考量从郁论治的内涵外延,总结归纳郁证的诊治规律,并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有关郁证因机症治作出深刻阐述。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学术观点,以期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疗学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当代中医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 黄帝外经英译:英文 》由[远古]岐伯天师论述
《金匮要略》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从而构建了中国的临床医学。东汉末年战乱,《伤寒杂病论》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和宋代王洙和林亿的整理,将《伤寒杂病论》编辑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书。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和释义,结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参照中医英译国际发展的特点和风格,比较完整系统地将其译为英文,尤其注重其基本概念、术语和观念的准确解读和释义,努力探索中医典籍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渠道,供国内外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传播和翻译的学者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金匮要略》临证挈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著作,是经典学习到临床应用的衔接桥梁。《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然其原文义理简奥,初学者读之囿于文辞,惑于临证,难以实现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效转换。本书以方为纲,采仲景之说,汇前贤之论,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四个角度立足原文,解读方剂。融现代观点,合临证所需,从【推荐处方】、【方机概述】、【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加减与合方】、【注意事项】等7方面,解读方剂现代应用的理法方药体系,规范方剂的使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欲求方剂之用,必于案中参悟。【医案分析】选录了历代名医有关医案,或编者个人临床治验共计3则,并加按语,诠释方剂临证应用。全书以方为要,提纲
全书共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叙述了《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及成就,重点阐述了《伤寒论》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病的涵义及其传变规律与诊治方法等,还论述了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等。中篇的各论部分,按分类编码的方式以三阴三阳六病及合并病为纲,以六病所表现的具体病证为目,将《伤寒论》112方所主治病证分别归类为三阴三阳六病或合并病,阐述其病因病理及证治规律,并选录《伤寒论》原文加以按语论证。下篇为《伤寒论》的释义部分,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阐释《伤寒论》398条原文所述病证之发生发展及诊治规律。
本书系《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之一。对中医经典《温病条辨》做了全面的评注。书中针对每条原文采用“提要”、“注解”、“评注”形式,对某些重要方证条文,结合临床,后附笔者及吴鞠通等古代医家所治医案,并加按语剖析之。本书结合笔者学医四十年来的临证体会及学习之悟,对《温病条辨》条文内容的理论意义、方药使用及临床所治病症进行分析和阐发,详略结合,较全面的揭示了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启迪思维之用。广泛适用于中医学生、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生,或中医爱好者。
《伤寒论》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从而构建了中国的临床医学。东汉末年战乱,《伤寒杂病论》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和宋代王洙和林亿的整理,将《伤寒杂病论》编辑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和释义,结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参照中医英译国际发展的特点和风格,比较完整系统地将其译为英文,尤其注重其基本概念、术语和观念的准确解读和释义,努力探索中医典籍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渠道,供国内外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传播和翻译的学者参考。
该书为明末医家江梅授,邓景仪述,为临证综合性医书,撰成于明崇祯六年(1633)。江梅乃福建泰宁儒医,精究医学20余年,自诩无经不会,无理不解,乃着此书(又名《医经臆语》)。其中卷1~2为医理,涉及脉理、病原、方药等,卷3~8为六淫(亦包括“内六淫”)诸病证治。各病症先论病机及治法,继而详列随证调治药物,以备临证参用。书中较少引据前人书,多本作者临证经验立论。该书不见于中国古代书志著录,国内亦不存。唯日本藏该书明末刻本多部,版本与学术价值均较高。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马继兴等学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工作编着而成,集研究《本经》历代文献之大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使读者对《本经》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神农本草经辑注》中正确理解《本经》原意。
《中医临床丛书:景岳全书(上)》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 《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景岳博览群书,学验俱丰,采摭广博,议论宏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书可谓集当时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家有尊为“医门之柱石”
本书以《内经求真》《伤寒论求真》《金匮要略求真》《温病求真》等专题,阐明中医经典中的学术疑点、难点、要点,有助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以《中医优势在哪里》《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等专题,阐明中医研究方法、理论特点、诊疗优势所在,以及如何在学习、运用过程中,既充分发扬光大中医优势,以中西两种医学互鉴互补,共同做好救死扶伤工作。以《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问题》《如何看待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看待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如何看待中药用量问题》等专题,阐明中医科学性原理,阐明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本质,阐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工作灵魂的所以然之理,阐明中医疗效当从明理中求取,而不是从盲目放大药量中求取,以期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学习、运用指明方向。各个专题都结合真实临床案例进行入微分析,既有深刻说理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历代习医者之书。《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主要版本有元代邓珍《新编金匮方论》、明代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明代无名氏《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明代徐镕《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代俞桥《金匮要略方论》等,其中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优选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 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按照邓本顺序,对全书25篇640条原文逐一注释,故名《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每篇前有“提要”,钩玄全篇宏旨大义;各条设“校注”,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设“释义”,阐释医理,解析方证,博采历代注家之长,突出理、法、方、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