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丛书系列:西厢记(套装上下册)》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厢記》,取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并在金朝人董解元《西厢記諸宫調》的基礎上改编、創作而成。内容寫書生張君瑞上朝應舉途中,和相國之女崔鶯鶯在普救寺相遇,并產生愛情,因崔母老夫人的反對不能如願;後來,通過侍女紅娘的相助,二人*終冲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結合。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为主,题材宽泛,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和对忠孝节义的说教。既有满腔“孤愤”,又有男女情怀。但也有一些迷信色彩。作品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具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境界瑰异的特色。
张孝祥历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并先后六守外郡,显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多方面也具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张孝祥词笺校》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前言》、《张孝祥词笺校》、《张孝祥年谱》。这本书是宛敏灏先生研究《于湖词》的有关论述的结晶。
程廷祚独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宋元儒尊希夷河洛图书及变互卦气之说,又或拘执爻位阴阳乘承比应之体,《易》学转晦,先生乃著《易通》及《大易择言》三十卷。晚年作《彖爻求是说》六卷,自成一家言。道光本中作者的自注文字,丛书本有不少将之混入正文,其他如鱼鲁亥琢之失,二本则互有短长。此次点校,《青溪文集》以道光本为底本,以《金陵丛书》本并校;《青溪文集续编》以道光本为底本,以民国抄本作校本。并将二集合一,定名为《青溪集》。
《朱枫林集》共十卷,是朱昇的诗文合集,其不 仅是我们研究和了解朱昇本人生平经历、思想*述的 **手资料,*对研究元明之际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 价值,对研究理学发展史和徽州的历史文化、人情风 俗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严可均集》是清代著名学者严可均的诗文集,诗四卷,文九卷,收入严可均的诗文创作和各体文章,后附整理者辑录的相关集外诗文和传记评论资料。严可均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其著述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简介:孙宝,山东人,现为西华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经学,已经出版古籍整理图书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三审意见:《严可均集》是清代严可均的诗文集,不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严可均精于考据之学,以汇辑古代文献典籍而显名于世,整理出版其著述,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在整理过程中精选底本,校勘细致。
★《论语》 《论语》全书共20篇,493章,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孔子生活及其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 ★《道德经》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81章,约5000字。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周易》 《周易》包括两部分。部分称为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第二部分称为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儒家经典,
本书是一套系统综合的我国古代诗词曲音乐总集,是从宋代以来的《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唱赚谱》以及明清《魏氏乐谱》《九宫大成》与古琴谱中搜集、筛选出乐府、唐宋词与元曲中具有“音乐经典”性的作品,译成现今广为流传的简谱和五线谱对照的谱式,再现古代诗词音乐精品之风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歌可唱的古代音乐作品,告别“哑巴音乐史”。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友好的交往历史。特别是我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趋频繁。在我国,始于八十年代的日语学习热潮,一直长盛不衰,具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日语已成为继英语后的第二大外语。 从所周知,学习外语离不开工具书,一部好好的工具书可以帮助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满足新世纪日语学习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需要,本社引进出版了日本的品牌辞典“广辞苑”(第五版)。 本词典具有以下特点: 权威、可信赖的日语工具书; 收录词条逾23万,其中新词条1万余; 收词广泛、科学、涵盖语文和百科; 释义准确、权威,例证丰富、经典; 提供词源和词义变迁详尽信息; 新词新义,反映日语*发展。
姚莹,既是一位正直勤勉、颇富政绩的官员,又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一生境遇坎坷,屡遭挫折,在蓬州任中,因 地僻事简 ,在 崎岖世路怅离群 的愤愤下,他无可奈何地伏案读书,成《寸阴丛录》四卷。并将十多年前的读书随笔整理付梓,成《识小录》一书。两本著作论辨精卓,详考学术源流,给读者拓开视野,增长见识。书中表述出作者忧愤外族的入侵,反映其鲜明的爱国思想。本书点校以道光本作为底本。
本书主要为康熙刻本,有诗集九卷,内含词一卷;文集四卷,尺牍一卷。另有同治九年由其六世孙刘瑸刊刻的《七颂堂集》,有诗集八卷,词一卷,别集一卷,文四卷,尺牍一卷。两相对照,同治本明显出自康熙本。别集为《空中语》,不见于康熙本。此次经王秋生先生整理出版的《七颂堂集》,以康熙十七年版本为底本,参以同治版本标点校勘而成。除收入原来集中的所有诗文外,又辑录了作者的佚诗佚文,录入了刘体仁集外单行的词话著作《七颂堂词绎》和鉴赏著作《七颂堂识小录》,该书包含了目前所能找到的刘体仁的全部著作。
本增订版《长沙楚帛书文字编》分“上编”、“下编”和“附图”三部分。“上编”包括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楚帛书研究述要;“下编”主要为楚月名初探、楚文字释丛、楚帛书文字新订、楚帛书神话系统试说等与楚帛书相关的论文;“附图”部分是26幅与楚帛书相关的图片(楚帛书全图一幅、楚帛书影本六幅叠印、楚帛书文字原形摹本、楚帛书文字新临写本、楚帛书文字分段图版、楚帛书局部放大照片等等)。
★《资治通鉴》(全两册)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史书。 ★《史记·世家》(全两册) “世家”主要是记诸侯王,除儒学宗师孔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之外,都是皇子贵胄之后或福勋之臣。可以说“世家”是连接“本纪”和“列传”的桥梁,是贯穿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部分。 ★《史记·列传》(全两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享誉文坛数千年的《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列传》就达七十篇之多,若是从文学角度审视此部著作,《列传》更是《史记》的精华所在。 ★《史记·本纪》(全两册) “本纪”主要写的是帝王,自秦以来,司马迁几乎对每一个帝王都单独进行了全面地勾勒叙述,并且精
楚辞是以楚国民歌为基础,经屈原加工创造而成、得宋玉等人踵武发扬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气 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它们分别代表了浪漫抒情与写实言志的风格。与《诗经》相比,楚辞句法灵活,长短句转换自由,这便造就了楚辞舒缓婉转、参差交错之美。楚辞句子较长,一般为六言,也有七言,加之篇幅长、容量大,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心理和广阔丰富的生活,使作品益发多姿多彩。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例,二人作品总数不及《诗经》的十分之一,但作口叩风格的多样性却是《诗经》所无法比拟的。
张仲裁译注的《酉阳杂俎(上下)(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 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翠微亭,唐池州太守杜牧所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曾驻军于此,华岳读书此间,慕前贤尤其仰岳武穆之高风,因自署别号为翠微。 南征 ,指遭贬由临安南徙建宁; 北征 ,则指由建宁奉召北归临安。《南征录》由上皇帝书与古今体诗共十一卷组成。《北征录》则包括《平戎十策》(即《再上皇帝书》)、《治安药石》两篇长文,共十二卷。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奉天铁岭人。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懂医道,文学创作以词为特长,独树一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郑氏虽出身官宦之家,然一生仕途偃蹇,以幕客终老,万年又逢国变,最终在窘困潦倒中离世。本书依据郑文焯人生履历及心态变动的轨迹,分为才俊少年、干进举子、江南退士、困敦遗老四个阶段,其生平进行详细勾勒。作者通过搜集其诗词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书画题跋等,除力图还原郑氏生平经历与交游外,也可反映晚清词学的特征与新变,又可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等。
《李太白全集(套装上下册)》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收录了李白的诗歌作品集以供读者赏析。李白诗歌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热烈的理想来表达的。这种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明快生动、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有燉集》讲述了朱有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之嫡长子,朱元璋之第六孙,明洪武12年正月19日出于皇室老家安徽凤阳,洪武廿四年三月受册为周世子。在明惠帝发起的削藩行动中,与其父朱橚一同被废为庶人,迁徙云南。至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后,方才恢复爵位。明仁宗洪熙元年周王朱橚病薨,朱有炖袭封周王爵,在位近14年。至明英宗正统4年5月27日,朱有炖薨于封国河南开封府,享寿61岁,以其博闻多能而谥为“宪”,故世称“周宪王”。《朱有燉集》是对明代著名戏曲家朱有燉杂剧散曲、诗词文赋等作品的整理。
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与地方民众信仰的关系,本书选择了既具有悠久的官方主流传统、又为历代庶民所信从奉行的祈雨活动为切入点,集中展开对未刊霞浦文书中《祷雨疏》的全面分析,力图从文献解读的层面入手,揭示出祷雨活动中明教的作用,从实证上找出摩尼教地方化的时空线索,在摩尼教与地方宗教的互动中把握“光明正教”在传统官民、僧俗二元对立中的新角色,揭示霞浦文书中体现的既有经典摩尼教的内核,又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