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皖人所撰诗话八种,包括朱弁《风月堂诗话》、《白山先生载酒园诗话评》等。
本书收《中衢一勺》三卷,附录四卷,述水利、漕运、盐政;《艺舟双楫》论文四卷,论书二卷,附录三卷,论文辞、书法,其中对于书法提倡碑学,对推动清后期书风的变革有开山之功;《管情三义》赋三卷,诗三卷,词一卷,《浊泉编》一卷,收诗、词、赋;《齐民四术》农三卷,礼三卷,刑二卷,兵四卷,论农、礼、刊、兵。内容丰富,于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所创见。
郭祥正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梅尧臣誉之为 真太白后身 ,有《青山集》三十卷。 本书集其诗1400余首。
《重刻律音汇考(共3册)(精)》,古琴谱,清代琴家、浏阳古乐创始人邱之稑撰,清道光十五年(1835)成书,流传广泛,在清代即多次刊印。《律音汇考》按“律吕溯源”“乐器审音”“仪礼尊经”“诗乐存古”的思路系统地阐述了邱之稑的古乐理思想,以复原古乐为方向,结合《周礼》《尚书》《诗经》等内容,熔歌、舞、礼、乐于一炉编纂而成, 末以琴瑟谱复原演奏《诗经》原文,是当时的一大创举。全书八卷。卷一、卷二论说乐律,包括《原律吕说》《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说》等,共十三篇。卷三论说雅乐乐器的制式和特点,卷四为相应的乐器图,均包括古琴。卷五,录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的仪式和礼乐程序,卷六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辩证。卷八,将宋代赵彦肃所传唐雅乐乐谱“风雅十二诗谱”,改编成太簇夹钟均、大吕均两种不同调
王维是盛唐诗人。本书据清乾隆刻本排印,是王维诗文的一个有重要价值的笺注本,订正前人之失甚多。摩诘诗集是其弟相国夏卿所编次。诺家刻本予所见者。庐陵刘氏。武陵顾氏。句吴顾氏、吴兴凌氏四家而已。此外街有蜀本、广信本、维扬本。惜末得一见。又谷林五弟言。义门何氏有来本右丞集,考正疑误。最为。今在扬州一藏书家。更恨末得寓目。据所见而论。惟殖溪评本为最善。旧史载夏卿对代宗之言。谓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百不存。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今须溪本所载者。仅三百七十一篇。则已非宝应中进御原本矣。洪兴祖谓王涯在翰林时。与令狐楚、张仲素所赋宫词诺章。俱误入王维集中。今吴兴、武陵二本所载游春辞三十余首。即是涯等所作。须溪木独无此误。以此知其本为最善也。是编自十四卷以前之诗。皆须溪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册)》包括:《杨炯集笺注第壹册》《杨炯集笺注第二册》《杨炯集笺注第三册》《杨炯集笺注第四册》共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
黄宗羲是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啟蒙主義思想家,也是博學多才的學問家,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弘富,僅專著和詩文集郎在三百萬字以上,涉及的學科有政治學、哲學、史學、文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文字学等門類。這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份可貴的財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全面系統地研究其著作,吸收其民主性與科學性的精華,無疑地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是很有裨益的。為此,本社决定在前人编輯、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廣泛搜集黄氏著作,辨别真偽,考定文字,標點分段,编輯出版黄宗羲全集,以供研究。 全集分十二册出版:册至第十一册為黄氏原著,大體按其著作性質分類編入各册;第十二册為全集附錄專册,輯錄歷代學者所撰有關黄氏生平、著述的碑銘、年譜、傳记、序设、淪号及前十一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册)》包括:《杨炯集笺注第壹册》《杨炯集笺注第二册》《杨炯集笺注第三册》《杨炯集笺注第四册》共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册)》包括:《杨炯集笺注第壹册》《杨炯集笺注第二册》《杨炯集笺注第三册》《杨炯集笺注第四册》共4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杨炯集笺注(套装共4
“浙江文丛”之一。本书是明人田艺蘅所著的一部笔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颇有考证价值,是笔记类著作中的佳作,被誉为“朱明一代杂家之冠”。
本书收录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中安徽所出青铜器铭文,并增入考稿所漏收或未及收入之器。考稿所录青铜器虽为安徽某县某人所藏,未经查明并非安徽出土者,概不著录。凡为安徽出土的青铜器而无铭文者,亦不收录。徐氏所录青铜器名、铭文有误者,予以订正;未录者,俱为补出。所收铭文,择要附以各家考释及近人研究成果,以便参考。称引各家之说,均省去〔先生〕字样。凡同一年代、同一地点出土的青铜器合为一组,以出土年代先后为次。每组按鼎、壶、瓶、缶、斗、盤、匜、鑑、钫、钟、镈、鉦、铎、戈、戟、矛、剑、量、衡、稿、节,以及其他等顺序排列。
刘小新著的《当代文论嬗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文学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及其美学路径,包括现实主义的介入方式、现代主义的美学方法、后现代主义的路径等;二是马克思主义对左翼文艺的影响以及左翼文艺介入社会的方式与意义;三是当代台湾的 后学 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