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科技史领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其实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从“王安石新政”的参与者,到沦为“新法叛徒”惨遭流放。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经历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场对哲学观念的探索。 作者以“闻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识世界的概念,将其带入对沈括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中去,深入考察了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基于闻见之知的认识论哲学,进而发掘出北宋时代思想史隐藏的面向,重构了我们对北宋知识世界历史图景的认识。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本书将《古籍整理概论》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古籍、名词、人物、事例等,通过详细地旁征博引,并配以书影和图片,清晰的展示出来,以便读者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书中的内容,更扎实掌握古籍整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本书的体例完全依照黄永年先生《古籍整理概论》原书章节,将旁征的条目及书影、图片等对应文中所标数字符号,依顺序排列在原书中各自然段下,并提示以有研究价值的参考书目和学术论文,特别留意近年来的新成果。
郑逸梅为海内外知名文史掌故大家,著述宏富。一九三四年,将其所撰关于花果掌故的随笔结集出版,是为《花果小品》。周瘦鹃说“每一把诵,似赏名花而啖珍果,醰醰有余味”,朱天目赞其“文字隽永,考证精详”,一时巨公名贤推崇备至,传为经典。 《花果小品》概而言之,前为花,自梅花至松,春萱秋蕙、夏蕖冬茶 ;后为果,自甘蔗至葫芦,沉李浮瓜、交梨火枣;末附《香国附庸》,共计一百多篇。举凡花果的掌故,前贤吟咏的诗文多有记述,灿灿群芳,离离嘉果,丰富非常。初版面世以来,一版再版,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花果文章失收,郑逸梅后来多次撰文引为憾事。现今推出的增订本,广搜博采,精审细校,比勘诸版,改订讹误,同时增补四十余篇,增配近百幅花果图,可谓图文并茂又并美。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即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
宝卷源于唐代佛教俗讲,产生于宋元,明清年间盛极一时,后日趋式微。现今仍活态传承的宝卷呈一片、一线、若干点分布态势。本书围绕宝卷的生存发展状况、保护传承以及宝卷与民俗等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宝卷活在当下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各篇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全书视野宏阔、观点新颖,是当今中国专题研究宝卷活态传承的力作。
《贺铸词集校注》经词学研究专家钟振振精心整理,在校勘上,前三卷以《疆村丛书》本为底本,第四卷“补遗”用《全宋词》本,参校本有:残宋本《东山词》、清鲍廷博知不足斋钞本《贺方回词》、亦园刊本《东山词》、八千卷楼藏眠云精舍钞王迪本《东山寓声乐府》、四印斋本、艺风堂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刊本等等,笺注严谨准确,在资料收辑上搜罗繁复,多有创获。本书最后附有《东山词残目存目》、《版本考》、《年谱简编》,皆系整理者自撰。
读书须先识字。汉字,特别是汉字字源,蕴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字书是理解汉字的首要经典,但是由于生僻字多,释义古奥,现代人已经不易读懂。 本书发凡起例,抽取《说文解字》全部540个部首,也就是540个拥有代表性的汉字,做音、形、义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插图释义,让今天的读者得以理解汉字的字源、意涵和构成。本书篇幅虽然简短,但没有失去《说文》全书的基本面貌,以更加简便、直观的方式,将《说文》的精髓传达了出来。这些《说文》部首,组成了一万多汉字,包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世间人事”,说是“万有”,一点也不夸张。 全书由何大齐撰著、录写、插图,他的著述与其书法、绘画珠联璧合,也使本书成为融会了知识性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喻世明言》是“三言”的第一部,全书共四十卷,收话本四十种。题材广泛,反映了城市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和道德标准。其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范巨卿鸡黍死生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优秀作品。此次出版,整理者收集了目前存世《喻世明言》的诸多版本,在汇集众本的基础上,以现存最接近原本且此前较少为人参据的日本藏尊经阁文库本为底本,会校众本,力求优选还原《喻世明言》一书的本来面貌。
《绿窗新话》汇编宋前女性故事154个,整理者又从《新话摭粹》辑得34条疑似佚文。基本将宋前史书、笔记、诗词中的女性故事网罗殆尽。《新话》将这些故事以类相从,注明来源,篇题整齐划一为七字诗句,条末或附以“评曰”。《绿窗新话》多以抄本形式流传,民国以来虽有排印本,但校勘有失精审。国内外笔记小说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李剑国先生《绿窗新话校证》,对《绿窗新话》详加校勘,旁征博引,考辨故事源流,比对同一故事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与定型。为学界和笔记小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文本可靠、考证详实、资料丰富的《绿窗新话》阅读本。
宋祁(998—1061),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新唐书》列传、《景文集》等著作存世。《宋祁年谱长编》采用编年的方式以理清宋祁生平事迹为目标,展现其读书、从政、交游、文学创作等活动。本书按年编撰,列出宋祁一生事迹,并略作考证,其相关材料附后,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附录。(一)前言部概述宋祁的生平、交游,评议宋祁其人、其诗、其文及文学思想。(二)正文“谱前”部分考察宋祁的字号、谥、籍贯及世系。“谱文”部分设时事、事迹、二栏,全面细致地考订宋祁行实、交游、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优选限度地汇集资料。“时事”栏。记当年政局变化及国内外大事。“事迹”栏考证宋祁生平、仕宦、著述及交游等,诗文、史料依据附后。(三)附录选录宋祁传记相关资
《贺铸词集校注》经词学研究专家钟振振精心整理,在校勘上,前三卷以《疆村丛书》本为底本,第四卷“补遗”用《全宋词》本,参校本有:残宋本《东山词》、清鲍廷博知不足斋钞本《贺方回词》、亦园刊本《东山词》、八千卷楼藏眠云精舍钞王迪本《东山寓声乐府》、四印斋本、艺风堂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刊本等等,笺注严谨准确,在资料收辑上搜罗繁复,多有创获。本书最后附有《东山词残目存目》、《版本考》、《年谱简编》,皆系整理者自撰。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四书”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作者在充分掌握汉唐史籍中的歌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唐歌谣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传播、作用进行了专题式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广泛存在的歌谣风议是民众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对现实政治和生活的批评和意见,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汉唐统治者意识到歌谣风议的下情上达作用,经常根据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有的统治者也会根据歌谣风议调整统治措施和统治方法。汉唐统治者对歌谣风议的采纳和有效回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社会治理的水平。
本书稿是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伍)》原整理者所作释文、注释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学界今年来关于《岳麓伍》研究成果,对这批材料所做的考订校正、注解疏证,对于学界研究和利用这批材料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文本和更加完备的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是继《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之后,出版的岳麓秦简中又一批珍贵的法律资料,共收录竹简 337枚,内容主要是秦令,间或有秦律的内容。《岳麓伍》的疏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重新审视简牍文字的隶定与句读。标点的恰当与否,往往第一时间会对于研读者的理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标点位置,有时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认知效果。此事实在是不可小觑。2.修正或补充原注,新增关键字词注释。
《新定三礼图》,为宋代人编写的礼图类专题著作,是宋代学者聂崇义参考当时尚流传于世的六种三《礼》图著作撰写而成,目前,宋代以前的礼图类著作均已亡失,聂氏此书为我们了解古代礼图研究情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书中收图凡380余幅,每幅图都附解说,引经据典,分类阐释《周礼》《仪礼》《礼记》中涉及的冠冕、服饰、弓射、旌旗、器物、宫室等,对当代人理解古代繁复的礼仪活动很有帮助。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点校者对原书文字做了全面校勘,对疑难字词加以注释,对生僻字做了现代注音。
本书分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涵盖了古籍版本鉴藏的方方面面。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集中展现了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亲身体会和重要心得,颇有鉴藏教材的意味,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居庸关作为“控扼南北”的古今巨防,在历朝历代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各个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居庸”一次最早见于战国时《吕氏春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作为长城沿线上一座边塞山地兵城,其历史的兴衰,使我们看到了2000年以来中国各时期、各朝代之间的斗争风云,看到边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看到中华民族融合的发展进程。《居庸关历代文献辑录》是一部以居庸关历史为主题的文献辑录集,全书以时代为序,围绕居庸关的发展变迁、功能应用等各方面,辑录资料,按时代顺序进行排列,为研究古代的边防建设和长城以及建设长城文化带、开发长城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文献资料。
《东斋记事》乃范镇致仕后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追忆在朝时交游言语与夫俚俗传说”而成的一部笔记体著作。是书原十卷,多系记录其在朝期间亲历、亲闻之事,其中多载蜀地风情,史料价值颇高。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守山阁丛书》本和中华书局整理本为主要对校本。校以《类说》本、《说郛》本、《墨海金壶丛书》本等,并参校历代征引《东斋记事》诸书,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类苑》《职官分纪》《事类备要》等。 整理者对全书重新进行了现代标点;对底本中割裂或数条误为一条者进行了合并或拆分;新辑佚文十八条。笺释重点在书中所涉人物、事件和名物。同时,对撰者误记史实详加考证;对其所记简略者,引录诸书以详之;对其所记不同者,广引相关史料以示其异。
这本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时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 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众多名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可读性强,是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
《唐语林》是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唐代“世说体”小说,全书共八卷,末有辑佚一卷。全书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在《世说新语》原有的三十五门基础上,增益十七门,扩大至五十二门。书中采录自唐人五十余种史书,既有杂史、小说,又有纪传、典籍。其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人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为研究唐代政治、社会和人物等历史的各个侧面提供了丰富且极有价值的史料。《唐语林校证》是周勋初先生以自身扎实的古籍整理经验,渊博的文献知识,经过系统的梳理和严格地校勘整理而成。该书以清乾隆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前四卷以明嘉靖的齐之鸾本和《历代小史》本为对校本,其他参校以采录的古籍原本,校证了原文的错误和脱漏,且新辑出佚文十九条,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