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期间,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目前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赋体创作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目前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明末娄东张氏所刊《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司马文园集》为底本,校以《司马长卿集》《史记》《汉书》《楚辞后语》《古文苑》《艺文类聚》《玉台新咏》等文献,收录赋6篇、书2篇、檄1篇、难1篇、符命1篇、自叙传1篇、琴歌2首,逐一作题解、校勘、注释;书末附“残句”、《史记·司马相如传》(节录)、张溥《司马文园集题词》;书首《前言》对司马相如的生平、成就及后人争议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本书资料丰富、校注详明,是研读司马相如作品的重要参考。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 《智囊全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和《古今谭概》是姊妹篇,是一部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总集。 《智囊全集》全书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其下又分见大、知微、雄略、敏悟等28小类。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唐宋笔记选注(下)》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从所选书目看,注意到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笔记的丰富内容,能够激发他们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从选文标准看,作者的取舍坚持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原则,去除了古代笔记中掺杂的不良记载,说明其立意的雅正,同时还注意到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而在注释方面,恐怕是作者为用心的地方。不难看出,作者对古代笔记中的名物故实、语词典章等,花费了大量功夫和精力进行爬梳理、考订辨证,并在吸收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渐出己意、自成一家,以科学的笺注方法保证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历代笔记选注》从历代(唐至清)笔记名作中,精选叙事写人、状物言理、考正辨难等一类思想性、文学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短文,加以注解,依时代顺序分册编排,可作为阅读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的参考,也可作为青年读者学习古文,增长知识的辅助书。《唐宋笔记选注(上)》的特点是在 选 和 注 上进行了扩展和深入。而吕叔湘 笔记文选读 仅偏重于语言方面,所以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孙玉文教授和华师大古代文学谭帆教授作了重点推荐。
《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套装共63册)》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辛弃疾(稼轩)不仅是学识博洽、才气磅礴的南宋词坛巨擘,也是具备多方面才智的英雄豪杰人物,文才武略兼而有之。他早年投身抗金起义,归宋后力主恢复,为国家生民贡献出全部的智计韬略;他仕宦所及,以兴利除弊为己任,有干才,有作为。然其虽有经世之才志,却多遭诽谤摈斥而不得大用,壮志难酬,赍志以殁。近千年来,他的果毅之资、刚大之气,他英伟磊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他以词作篇什传达的慷慨沉挚理念与盘旋激荡之意境,曾经激励过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位在宋代政治史和文学目前均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历来不乏论述。然能采征多方面史料,加以辨析考证,从而撰成系统全面之研究性传记者,则首推邓广铭先生之《辛弃疾传》。英雄虽逝,然其一生之事迹精神,却藉此传记,传于后世而不朽。辛弃疾(稼轩)生平事迹,由
陈廷焯以《白雨斋词话》闻名,跟况周颐、王国维一起被看作近代最重要的三位词论家。但和另外二位相比,他一生僻处泰州一隅,从未进入当时社会的主流,交游不广,门人零落,声望均得自自己的著述,相当不容易。《词则》是《白雨斋词话》之外,陈廷焯现存最重要的著作,但一直未有整理本,了其应有的影响。陈廷焯的声望主要是靠《白雨斋词话》的刊行而确立的,这部词话正是在《词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词学理论概括。本书是由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影印陈廷焯《词则》手稿为底本,精心细校而成。词正文的标点依照词律,句中顿处用顿号,句末用逗号,押韵处用句号。评语、圈点都按原稿录出。原稿评语写在页眉相应位置,加之和圈点对应,大多能够确指所评的具体词句,但有时也不容易肯定。整理本将评语一概置于词末,但以注码标出相应位置
古籍影印。本书为《江苏地方文献丛刊》之一。本书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1939年至1943年陆续编纂刊行,共32种30册,收录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吴地(今苏州地区)的文献,包括与吴地相关的山水游记、人物年谱、诗词创作、金石书画、日记信札、笔记小品等,品类繁多。或为未经刊印之遗稿,或为流传已罕之孤本,很多文稿幸赖当时学者苦心搜罗得以保存。本次据1939年至1943年铅印本影印。
本书是影印并解说高邮王氏父子手稿的研究专著。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经义、文字、音韵、训诂的考订,往往一字千金,颇为学界珍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了一批王氏父子论学的手稿,内容珍贵。其中有未曾发表的书稿,是研究乾嘉学派和文籍考订的重要资料。本书辑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全部王氏父子手稿图版,并附释文及论述,供学界研究参考。
本书分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涵盖了古籍版本鉴藏的方方面面。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集中展现了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亲身体会和重要心得,颇有鉴藏教材的意味,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1.《续经籍籑诂》是一部真正的原创作品。在国内出版市场,这种承续文字训诂类典籍编撰体例及特色,又具有资料性、工具性的图书还很少见,对古代典籍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用法及其流变有无可限量的收集整理之功,将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起到助推作用。远而言之,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续经籍籑诂》汇合宋代至晚清之具有代表性的训诂著作中的训义,弥补了《经籍籑诂》只收唐以前训释的不足,是古代文学及语言学专业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便于查找,节省精力。 3.《续经籍籑诂》作为阮元《经籍籑诂》的续作,在编纂体例上依照阮作,同时在排版方式上亦依照古书——繁体竖排。这种编写排版方式迎合了古代文学及语言学专业研究者的使用习惯。 4.该书的二十余位编写人员多为甘于寂寞、潜心向学、志趣相
这本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时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 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众多名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可读性强,是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
《唐语林》是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唐代“世说体”小说,全书共八卷,末有辑佚一卷。全书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在《世说新语》原有的三十五门基础上,增益十七门,扩大至五十二门。书中采录自唐人五十余种史书,既有杂史、小说,又有纪传、典籍。其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人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为研究唐代政治、社会和人物等历史的各个侧面提供了丰富且极有价值的史料。《唐语林校证》是周勋初先生以自身扎实的古籍整理经验,渊博的文献知识,经过系统的梳理和严格地校勘整理而成。该书以清乾隆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前四卷以明嘉靖的齐之鸾本和《历代小史》本为对校本,其他参校以采录的古籍原本,校证了原文的错误和脱漏,且新辑出佚文十九条,及有
《汴京遗迹志》是我国古都开封的第部较为系统的专志,全书24卷,是研究宋史的之书。 《汴京遗迹志》点校极为认真,举凡《汴京遗迹志》所证引的资料,凡今天可见的,大都查核了原书,是一个信实、可靠的本子。
本稿为邓云乡《草木虫鱼》的图文精选本,重新排版。书稿加工过程中,以读者立场对书稿做精细编选并配图,根据图片情况双色或全彩印制,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本书看似专注生物,实际上其重点不只在于生物学、动物学,而是借草木虫鱼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中国文化情趣。作者博学多识,娴于旧京掌故,加上文字简洁明快,自出版以来颇受读者好评,一直是增进草木虫鱼知识的佳作。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桃花扇》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第一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源流;涉及观点者,追寻其论说的出处。考证其中所涉时地人事、撰作背景,以见三百年间《桃花扇》传播、接受、影响之大较。
《王绩集会校》[唐]王绩著
本书为对肩水金关汉简的缀合专著,为“汉简缀合丛刊”的第一辑。全书分为缀合概论、自缀图版与释文、考释与研究、他缀释文几部分,并附有“肩水金关汉简缀合表”。缀合概论介绍了汉简缀合的学术史、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存在困境,阐发了汉简缀合的方法和意义,并对一些误缀的现象进行了辨析。自缀图版与释文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作者对肩水金关汉简缀合全部成果。考释与研究是对上一部分的研究性补充。他缀释文和“肩水金关汉简缀合表”则是对学术界目前对肩水金关汉简缀合的所有成果的总结。
《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撰。全书共五十三卷,分为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高士奇在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的基础上,广泛参考了《公羊传》《国语》《史记》等史经和先秦两汉有关典籍的记载,按春秋时期各列国顺序排列,将每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标目成篇,凡增补的史实称“补逸”,附录了不同说法的称“考异”,对失实的记载,纠正后称“辩误”,对有史实可依的称“考证”,作者自己意见的称“发明”。且每卷末以“臣士奇曰”的形式,附一篇作者的史事评论,可读性非常强。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西京杂记》是一部笔记小说,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