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袁珂先生在系统研究《山海经》基础之上,经过校勘、考辨、注释,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的一部传统文化典籍经典之作。《山海经校注》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于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是研究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著作。 与一般校注类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话功底,旁征博引,对《山海经》中相关神话的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文物出土的学术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不但解释了中国远古神话的问题,而且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文所配插图,更弥补了古本《山海经》有图,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为满足不同作者的阅读需求,此次编辑出版简体横排本。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的评价。本书对曹植的全部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校注、评析,并汇集历代评点。?
《系辞传》是对《易经》的通论,相传为孔子所作。这本书通过对《系辞传》的逐句讲解,使我们看到,《易经》卦爻辞背后的天道,并更进一步,把天道转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为六十四种德性的修养。可以说,《系辞传》建立了一套与天人之道及人性修养相融的《易经》的儒家哲学。读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深广。
《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闽词钞》,叶申芗所辑。辑录词人始于宋徐昌图,终于元洪希文,附以方外闺媛凡六十一家,为词逾千首。题曰:闽词钞,略以存闽中词人之梗概耳。共四卷,有道光间三山叶氏刊本。自叶申芗后,乡土词学文献整理编纂成为晚清词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申芗辑录的《闽词钞》是一部带有词学指导性质的地域性词选,开创了闽中词学乡邦文献整理的风气。叶申芗重视词的声律,其词音律谐美,《天籁轩词谱》《天籁轩词韵》填补了闽词人在声律理论上的不足,这些在《闽词钞》中皆有体现。
儒家学说及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潘子求仁录》充分体现了潘平格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推崇孔孟,认为人一出生便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善性,无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扩充这种善性,一视同仁,就可以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天下就会太平。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
本书共6篇,介绍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及教育思想。第1篇述孔子及弟子;第2篇讲鲁国君臣;第3篇为作者读《论语》心得;第4篇是作者与学生的互动问答;第5篇讲解初高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内容;第6篇收录《论语》讲座讲稿。各篇内容各有侧重,但逻辑相连,属导读性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由《中馈录》《浪迹丛谈》四种等合编而成。一、《中馈录》是清代一本介绍食品加工方法的书。作者曾懿,女。除著有《中馈录》外,还著有《女学篇》九章、《医学篇》两卷、《古欢室诗集》三卷、《词集》一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其子袁励淮将五种合集为《古欢室全集》刊印行世。现在这个本子就是根据该版本标点、注释、译文的。本书注译稿曾经曾纵野、成桂春同志审校。二、《浪迹丛谈》四种.作者梁章钜(公元1775一1849年),清代文学家。著作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称谓录》《藤花吟馆诗钞》《浪迹丛谈》《归田琐记》等75种。《浪迹丛谈》四种是从其四部笔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归田琐记》中选出与饮食烹饪有关的内容,加以标点、注释辑成。梁氏一生宦游经历甚广,交际亦多,饮宴是社交应酬上不可
《元稹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内容有西州院、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刘氏馆集隐客、归和、子元、及之、子蒙、晦之、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等。
《古籍整理释例(增订本)》收录许逸民先生近十年来,为古籍整理工作所撰写的多篇文章。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古籍”概念厘定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操作规范上的说明,同时,有对古籍数字化等新问题的回应。经由此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古籍整理工作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清百家词录》是近人周大烈编选的一种清词选集。选编始于1938年,竣稿于1973年。全书分为16卷,共收清代词人109家,录词作1112首,入选词人以朱祖谋《清词坛点将录》所取诸家为准,既有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有卓然自立的名家和独具个性的小名家,词作选录则注重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今据现藏上海金山区图书馆的周氏亲笔稿本四册点校整理。
《国学发微》为刘师培系统全面总结国学思想的文章,1905年1月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国学发微》是从先秦到明代贯通式的论述,对隐而不彰的学术现象与规律进行阐发,或与前人论述有不同看法,或者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有颠覆性论述。本书是对《国学发微》的笺释。笺释主要是对相关名词作出注释,包括人名、书名、学术名词以及文化制度名词等,对文中涉及文化事件的历史背景、学术传承与学术现象进行介绍,偏重介绍学术思想内容。为便于阅读与掌握,全书根据内容,将原文划分为38个部分,每个部分笺释者以按语形式进行概括与评价。《国学发微》内容截止到明末,为了成为完整的古代学术史,本书特附录刘师培三篇有关清代学术史的专题文章《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
《七朝古都南京》是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七章:如何读懂南京、南京古城范围、 东夏 六朝、南唐风云、天国 不太平、大明王朝、 七朝古都 的八大文化板块。总体按照历史年代顺序,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讲述了南京的建城发展史和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对南京 六朝古都 的传统表述提出了质疑,并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充分论据,在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六个朝代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明朝,提出南京是 七朝古都 的形象判定,为南京历史文化研究和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科学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