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 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 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 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痴言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痴言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