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诏令集》130卷,宋代宋敏求编录。按主题分为 帝王 嫔妃 追谥 皇太子 诸王 公主 郡县主 大臣 典礼 政事 蕃夷 等十数门。内容包括唐政府关于帝王、大臣、政治、法令、科举、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等方面的众多诏令,是今人研究唐代上述方面问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本项目以唐人相关文集,典籍文献资料,现存《唐大诏令集》的各种明清抄本、刻本,对《唐大诏令集》进行全面校勘、系年、笺注与辑佚,尽可能还原唐代诏令的原貌,使之成为史学、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等门类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献与参考书。上述所做的这些工作,均是拓荒性的创新之举,极具文献价值与出版价值。
本书是清代杜诗学文献整理的全新成果,系对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镇馆之宝 翁方纲手批《杜诗附记》稿本进行校释。底本以杜诗全帙为基础,采用眉批、夹批、尾批、圈点、夹注等形式,对杜诗的篇法、句法、字法、用韵、典故进行批注评点,翁方纲读杜、学杜之心得, 肌理说 诗论,及其整体学识,皆融贯其中。
武英殿修书处是清朝的中央刻书机构,于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设立,后随清王朝覆亡而消失,延续了二百三十二年。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专门为皇室服务,人员众多,除了技术高超的刻工,不乏诸多翰林和位高权重的大臣。这保证了武英殿所刻书在内容与装帧上都堪称精品。乾隆四年刊刻的《十三经注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清乾隆皇帝有感于《十三经注疏》 岁月经久,梨枣日就漫漶 ,敕其弟弘昼为监理,鄂尔泰、张廷玉为总阅,张照、方苞等为总裁,以明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重加校勘、雕版。后世称为武英殿《十三经注疏》。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计三百四十七卷,其中《周易注疏》十四卷、《尚书注疏》十九卷、《毛诗注疏》三十卷、《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仪礼注疏》十七卷、《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春秋左传注疏》六十卷、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本书正文以毛宗岗评点本之康熙年刊《四大奇书第一种》(醉耕堂本)为底本,参校乾隆姑苏书业堂刊《四大奇书第一种》(书业堂本)、《贯华堂第一才子书》(贯华堂本)等7种毛批系统版本以及明嘉靖壬午本等其他重要的《三国演义》版本,对异文择善而从,凡人名、地名、职官等据史料考订处,皆出详细校记,文字可靠。 本书汇集了七家批语,除著名的毛宗岗、李卓吾(托名)、李渔(托名)外,还有不太常见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和钟伯敬本批语,用彩虹色印刷,版式舒朗,眉目清晰。成书为布面精装,外围函套,端庄典雅。本书为学界研究《三国演义》及其批评汇集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资料,也力求为大众品读《三国》提供一部精善之本。
《抄本日知录校注》,清顾炎武原著,张京华校注。全书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为底本,以张继所藏、徐文珊点校《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潘氏遂初堂初刻本与黄氏西溪草庐集释本,及近年所出栾保群、吕宗力《日知录集释(全校本)》、陈垣《日知录校注》与《陈垣全集 日知录》、张京华《日知录校释》、严文儒、戴扬本《顾炎武全集 日知录》、栾保群《日知录集释(校注本)》等五家参校,整理出一种精善的《日知录》注释校勘本,是《日知录》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全书三册,145万字。
本书系存世李商隐文之编年校注本。作者在徐树穀、徐炯《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三种清人笺注本及近人张采田、岑仲勉二家考订补笺之基础上,合李商隐存世文为一编,
本书系存世李商隐文之编年校注本。作者在徐树穀、徐炯《李义山文集笺注》,冯浩《樊南文集详注》,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三种清人笺注本及近人张采田、岑仲勉二家考订补笺之基础上,合李商隐存世文为一编,
寒山诗被称为通俗诗、白话诗。但由于表达上的特殊性,并非浅显易懂。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另有奥旨。《寒山诗注》是项楚先生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一大力作。本书原文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
本书撰于唐元和年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唐以前的姓氏族望,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谱系典籍资料,是现存较早、较详赅的古姓谱书籍。此书北宋时开始散佚,清修四库,据《永乐大典》参以诸书校辑而成,清代孙星衍、洪莹
本书在前人编纂王安石年谱的基础上,主要按照年、月、日,对王安石的一生做综合性考述,包括其家族、世系、字号、里贯、生卒年;科名、仕履、功业;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交游网络;家族盛衰等。在材料的搜集、问题的
本次整理以世本为底本,唐僧家世部分以明刊《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简称“朱本”)为底本。底本的缺文和明显的讹误首依明刊《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简称“杨闽斋本”)、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称“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