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本书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凡三十余家,所据古本包括韩非、刘安、扬雄、王弼、苏辙、司马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书志所未著录,其他《老子》集注也未提及。本书为范应元集注,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范氏以古本为权衡,同时又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异同,其内容体现由精气至性命,最后归结为修心的思路。今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书中钤有 陈汝言 陈惟允 等印,可知此本自元末即由名家收藏。
《红楼梦》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部神秘、复杂、伟大的文学作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 本书以胡适所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为底本,以庚辰本补回缺失,同时参考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红楼梦》,熔各本之精华为一炉,精心锻造曹公雪芹亲著《红楼梦》前八十回。 痴者 以 辛酸泪 浇铸 荒唐言 ,成就这一特色典藏本,供后世人细品其中之味。 书中汇辑六大脂批本脂批三千余条,并参考俞平伯、陈庆浩、邓遂夫等前辈红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于脂批断句、通假字、错别字、标点进行全面审核编辑,以求严谨、准确。方便读者对照原文,揣摩线索,感受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纵横快意,解密曹公 心机 和人物命运走向,必能令习惯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福至心灵,豁然开朗。
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本书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 曹植的诗以五言为主,形成了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的独特诗风,全面代表了建安时代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五言诗的发展影响甚大,曹植因此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本书收录的赋,分为纪事、述志、咏物三类,这些赋取材广泛,形制短小,感情强烈。 收录散文的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语言华美流畅,具有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的特色。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历代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注解,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十一人,这就是《十一家注孙子》。所谓十一家者,指汉代曹操,唐代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代王皙、梅尧臣、张预、何氏,共十一家。此次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也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 十家注 十一家注 系统的母本,十分珍贵。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共二十五卷,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撰,王十朋纂集。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本次选用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黄善夫家塾为福建建阳著名刻书坊,此书刻印精美,为宋代建阳刻本的杰出代表。此书经 完颜景贤、袁克文、张元济等递藏。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被南宋朱熹列为 四书 之一。《孟子》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此本为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荆溪家塾以此版本为其教材,因此校刊精善,从教育方面和版本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经问世,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称之为 红学 。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悲剧作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旧时王朝时期大家族里错综复杂的矛盾,塑造了众多贵族和平民女子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部白话章回体小说,开创了中国白话文长篇小说的先河,它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由施耐庵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成书。全书深刻揭示了政府腐败、黑暗的严酷现实。书中刻画了一批以宋江、吴用、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
《中兴小纪》,又名《中兴小历》,是一部记载南宋高宗一朝史事的编年体重要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编排次南渡以后事迹,首建炎丁未(1127)迄绍兴壬午(1163)。年经月纬,勒成一书,宋制,凡累朝国史,先修日记,其曰小纪,盖以别于官书也。”此书对于了解南宋高宗一朝史事具有重要价值。孔学教授鉴于以往研究对《中兴小纪》的脱漏没有辑佚,校勘不多,认为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整理。此次校勘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文津阁本、广雅书局刻本对校;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十朝纲要》《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宋史全文》等书他校。辑佚则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主。
《韦应物集校注》以南宋书棚本为底本,校以乾道递修本、元修本、明活字本、《四部丛刊》本、《全唐诗》等,以宋人诸总集、类书参校。注释以笺疏为主,简明扼要,并辑录大量诗评。书后附有名家序跋、诗评、传记资料、年谱等。经陶敏先生生前精心修订,趋于完善。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镇江市图书馆珍藏古籍的图录。书稿以高清拍摄的图片为主,选取镇江市图书馆现藏的两百种左右的珍贵古籍,展示古籍的保存现状和原本面貌。选取的书影页,大多钤盖有历代收藏者的印章,既展示镇江市图书馆藏珍贵古籍的来源,也反映书籍收藏的渊源。书稿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编排,在每种书的书影下面均配有相关的介绍文字,如索书号、四部分类、作者、年代、版本、尺寸、古籍善本总目号码、省名录,对馆藏珍贵古籍做了详细的梳理和说明,对古籍保护和研究有重要作用。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 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周易时论合编(套装全三册)——易学典籍选刊》是明代象数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选录汉唐以来各家的易注,但以方以智曾祖父、祖父、外祖父及其老师的易说为主;二是其父方孔炤《周易时
本书为编年体乾嘉学术史资料长编,所录文献上起乾隆元年,下讫道光十九年。凡上述百余年间之重要学术史事,诸如中央地方学术举措、学者主要著述及见解、学术师承等等。所录文献一事一条,先述梗概,继摘原文,逐条随文标注所出,以示征信。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中国数千年学术为特征, 能体现此一历史特征则为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近一二十年间,学术俊彦再度深入此一领域,推阐发明,迭有创见。惟晚近研究起步甚速,文献准备不足,加之学人研究视角差异,因而其某些主张,尤其是若干关系到把握全局的认识,尽管缺乏新意,但仍有发掘必要。为推进乾嘉学派与学术研究发展,加强乾嘉学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便愈益成为引起学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