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是对《易经》的通论,相传为孔子所作。这本书通过对《系辞传》的逐句讲解,使我们看到,《易经》卦爻辞背后的天道,并更进一步,把天道转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为六十四种德性的修养。可以说,《系辞传》建立了一套与天人之道及人性修养相融的《易经》的儒家哲学。读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深广。
《闽词钞》,叶申芗所辑。辑录词人始于宋徐昌图,终于元洪希文,附以方外闺媛凡六十一家,为词逾千首。题曰:闽词钞,略以存闽中词人之梗概耳。共四卷,有道光间三山叶氏刊本。自叶申芗后,乡土词学文献整理编纂成为晚清词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申芗辑录的《闽词钞》是一部带有词学指导性质的地域性词选,开创了闽中词学乡邦文献整理的风气。叶申芗重视词的声律,其词音律谐美,《天籁轩词谱》《天籁轩词韵》填补了闽词人在声律理论上的不足,这些在《闽词钞》中皆有体现。
儒家学说及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潘子求仁录》充分体现了潘平格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推崇孔孟,认为人一出生便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善性,无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扩充这种善性,一视同仁,就可以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天下就会太平。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
本书是由《中馈录》《浪迹丛谈》四种等合编而成。一、《中馈录》是清代一本介绍食品加工方法的书。作者曾懿,女。除著有《中馈录》外,还著有《女学篇》九章、《医学篇》两卷、《古欢室诗集》三卷、《词集》一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其子袁励淮将五种合集为《古欢室全集》刊印行世。现在这个本子就是根据该版本标点、注释、译文的。本书注译稿曾经曾纵野、成桂春同志审校。二、《浪迹丛谈》四种.作者梁章钜(公元1775一1849年),清代文学家。著作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称谓录》《藤花吟馆诗钞》《浪迹丛谈》《归田琐记》等75种。《浪迹丛谈》四种是从其四部笔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归田琐记》中选出与饮食烹饪有关的内容,加以标点、注释辑成。梁氏一生宦游经历甚广,交际亦多,饮宴是社交应酬上不可
《古籍整理释例(增订本)》收录许逸民先生近十年来,为古籍整理工作所撰写的多篇文章。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古籍”概念厘定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操作规范上的说明,同时,有对古籍数字化等新问题的回应。经由此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古籍整理工作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清百家词录》是近人周大烈编选的一种清词选集。选编始于1938年,竣稿于1973年。全书分为16卷,共收清代词人109家,录词作1112首,入选词人以朱祖谋《清词坛点将录》所取诸家为准,既有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有卓然自立的名家和独具个性的小名家,词作选录则注重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今据现藏上海金山区图书馆的周氏亲笔稿本四册点校整理。
《国学发微》为刘师培系统全面总结国学思想的文章,1905年1月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国学发微》是从先秦到明代贯通式的论述,对隐而不彰的学术现象与规律进行阐发,或与前人论述有不同看法,或者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有颠覆性论述。本书是对《国学发微》的笺释。笺释主要是对相关名词作出注释,包括人名、书名、学术名词以及文化制度名词等,对文中涉及文化事件的历史背景、学术传承与学术现象进行介绍,偏重介绍学术思想内容。为便于阅读与掌握,全书根据内容,将原文划分为38个部分,每个部分笺释者以按语形式进行概括与评价。《国学发微》内容截止到明末,为了成为完整的古代学术史,本书特附录刘师培三篇有关清代学术史的专题文章《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
《七朝古都南京》是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七章:如何读懂南京、南京古城范围、 东夏 六朝、南唐风云、天国 不太平、大明王朝、 七朝古都 的八大文化板块。总体按照历史年代顺序,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讲述了南京的建城发展史和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对南京 六朝古都 的传统表述提出了质疑,并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充分论据,在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六个朝代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明朝,提出南京是 七朝古都 的形象判定,为南京历史文化研究和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科学的理论支撑。
本书为《聊斋志异》精选精译精评本,精选其中60篇,并配上一些插画。
本作品收录罗卓英的《呼江吸海楼诗》、王陆一《长毋相忘诗词集》、王世鼐《猛悔楼诗》。三家作品多作于抗日战争之时。罗卓英作品见证了战场上的风云,字句多带金石声,使读者如见当年之金戈铁马。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在当时就为战地记者广泛传播。王陆一诗词多写于南京沦陷后撤退到武汉时,回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处南京的景致,表达了对失陷故土的怀念,也寄托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王世鼐的诗作则反应了抗战时期在 陪都 重庆的生活经历。三家作品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
书院出现在唐代,是集教育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场所,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旧式书院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引入西学,开辟中西兼容的教育模式。这种功能的变化在天津尤为突出。天津早的书院
《平宋录》刊于元成宗大德八年,是现存成书最早且最为详细地记载元朝灭宋历程的历史文献。共三卷,纂辑了与平宋相关的史实、诏书、贺表、碑文等材料。《北巡私记》是元末江西临川人刘佶所撰写的一部日记体史书。作者
缪钺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治学有文史兼通之特色,善于将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考察相结合。本书荟萃了缪钺先生的经典论文,如其魏晋史研究方面的力作《清谈与魏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