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是对《易经》的通论,相传为孔子所作。这本书通过对《系辞传》的逐句讲解,使我们看到,《易经》卦爻辞背后的天道,并更进一步,把天道转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为六十四种德性的修养。可以说,《系辞传》建立了一套与天人之道及人性修养相融的《易经》的儒家哲学。读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深广。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清百家词录》是近人周大烈编选的一种清词选集。选编始于1938年,竣稿于1973年。全书分为16卷,共收清代词人109家,录词作1112首,入选词人以朱祖谋《清词坛点将录》所取诸家为准,既有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有卓然自立的名家和独具个性的小名家,词作选录则注重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今据现藏上海金山区图书馆的周氏亲笔稿本四册点校整理。
本作品收录罗卓英的《呼江吸海楼诗》、王陆一《长毋相忘诗词集》、王世鼐《猛悔楼诗》。三家作品多作于抗日战争之时。罗卓英作品见证了战场上的风云,字句多带金石声,使读者如见当年之金戈铁马。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在当时就为战地记者广泛传播。王陆一诗词多写于南京沦陷后撤退到武汉时,回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处南京的景致,表达了对失陷故土的怀念,也寄托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王世鼐的诗作则反应了抗战时期在 陪都 重庆的生活经历。三家作品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
本书由五部分构成:《古诗十九首》、旧题苏李诗及其他古诗选、汉乐府选、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选。每个专题前有导言,每首后附详注和讲评。便于作者从点线面把握这些诗歌的内涵。本次增订版,(一)修订了导言。(二)增加了版本与校勘。(二)增加了《文选》中《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部分的李善注和五臣注。进一步发掘《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的内涵,揭示它的思想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诗学目前的地位,特别是从母题和意象方面作一些新的阐释。作者参考了朱自清、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注解,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程千帆、沈祖棻的《古诗今选》、王运熙和王国安的《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以及辛志贤、韩兆琦、聂石樵、邓魁英、许逸民、黄克、柴剑虹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还把他的《梦雨诗话》,采撷入书中。
《汉魏六朝赋选》选目在《文选》所选赋的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去取,择定二十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为精简起见,每一类型的赋,尽可能不重复入选。例如《恨赋》与《别赋》,《雪赋》与《月赋》都只收一篇。惟《西征赋》及《哀江南赋》,因有其独特的规模格局,虽较冗长,也予入选。至于同一作家,只选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尽量照顾全面。 (二)从文体来看,即使命名不同,属于赋体性质的仍应归入赋类,《七发》是其一例。至《酒箴》虽不宜径名为赋,而形式上亦与赋无异,故也收入。 (三)古人注书,有释事释意两种,李善注《文选》,是偏重释事的。在今天看来,由于赋中所用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距离过远,不能不要求详尽的解释,但若专注重词藻的溯源,而忽略词意的阐发,对读者的帮助仍然不大,因此,本书的注释既重视
当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与此相应的古籍整理和研究,显得多少有些冷清,这就使正在日趋高涨的“国学热”大打折扣。因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是“国学”的基本内容,更是“国学”的基础。 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国学的概念时,国学指的是“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有经学,包括经史子集。章太炎曾提出国学的三个主体部分,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 可见,没有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更不用侈谈“国学”的繁荣昌盛。“国学”的兴盛,必须以认真、扎实、深人、正确的古籍整理与研究为基础,对于这一点正在大力倡导“国学”的某些“缙绅”们似乎注意不够。 古籍整理和研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的基础。也
《食宪鸿秘》分 饮之属 饭之属 粉之属 煮粥 饵之属 、 馅料 酱之属 蔬之属 餐芳谱 果之属 鱼之属 蟹 、 禽之属 卵之属 肉之属 香之属 种植 及附录《汪拂云抄本》等部分。共记载了四百多种调料、饮料、果品、花卉、菜肴、面点,内容相当丰富。所收菜肴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北京及其他地区。其中,收有 金华火腿 的制法及近十种食法,如 煮火腿 东坡腿 熟火腿 、 糟火腿 辣拌法 等等,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其他品种,如浙江的笋馔、水产品制作的肴馔特色也颇显著。至于北方的乳制品、面点等特色也甚是明显。
《尚书》是中国 早的关于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夏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诸多重要史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尚书译注》以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原世界书局缩印的阮元刻本《尚书正义》为底本,主要从题解、注释、译文、段意四个方面予以综合阐释。其中,题解侧重解说各篇内容、发生背景、现代价值等;注释既有字词训诂、章句疏解,也有对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的扼要说明,难字还加注读音;译文忠实于经文,直译为主,文风流畅;段意重在疏通行文思路、概括基本内容,加深理解。 本书是钱宗武教授在四十余年《尚书》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一部 经典普及本。
诗经学是关于《诗经》的学术研究。徽州诗经学是指徽州籍贯的学者对《诗经》的研究。徽州诗经学是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徽州出现了朱熹、程大昌、方岳、程元凤、程时登、程羽文、钱时、江恺、汪大发、朱承甫等研究《诗经》的学者,其中朱熹是徽州诗经学的开山始祖,是徽州诗经学*杰出的代表,其《诗集传》是徽州乃至全国的一座高峰。本书稿对徽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诗经学进行研讨,总结了诗经学在徽州地域的学术成果,探讨了其辉煌的特点和成因。共十篇,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为徽州诗经学史研究,下编为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