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先秦道家重要经典,战国中期庄周及其后学所撰,经西晋郭象删削编定,尚存三十三篇流传至今。《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1193 1271),号鬳斋,福建福清人,撰有老、庄、列三子口义。此书采用通俗易懂之口义形式,解说《庄子》文意,评析文章技法,阐释义理要旨,注重以儒解庄、兼纳释道,引用大量儒家经典以及释家灯录、语录注解《庄子》,别开生面。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统《道藏》本为校本,并注释口义部分字词及用典。末附林希逸碑志、序跋及研究论文等,用为参考。
沈曾植(1850 1922),为晚清著名学者,于医学、古代刑律、版本目录、图画、碑帖、乐律等,无不精通,其学术成就之卓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民初之学术水平,被誉为 中国大儒 。但其生平著述在当时几乎未成书出版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由著名学者钱仲联(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为之整理,计已出版《海日楼诗校注》(后改名为《沈曾植集校注》)和《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 此《海日楼文集》是由钱仲联点校的沈曾植文集中*后尚未出版的部分,经重新整理、增补内容。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卷一,论说类(4篇)、书类(6篇)、序类(30篇);卷二,跋类上(31篇);卷三,跋类下(49篇);卷四,赠序类(1篇)、杂记类(7篇)、碑铭类(9篇)、传记类(5篇)、铭赞
解读大运河文化的普及读物。 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 ,历代咏叹运河的诗篇,足以构成一部浩大运河诗史。本书试图以历代咏唱运河的诗词为素材,按时代顺序分章节,连缀成篇,融合历代运河的河工、漕政、盐运、闸坝、关征、水利、民俗等方面,以便于运河相关的诗词解读。涉及诗词形式有汉乐府诗、隋唐格律诗、宋词、元曲、明清诗、竹枝词等。通过历代诗词,认识运河文化和运河给历代人民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以期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给读者以血肉丰满的运河文化知识。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秋水庵花影集》是明代晚期重要的散曲作家施绍莘的词曲作品集。施绍莘(1581 约1640),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代华亭县令施退翁第十二世孙。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传世,被吴梅先生称作明代散曲 一代之殿 ,被任中敏先生推为 昆腔后一大家,明人散曲中之大成者 。此集是现今可知施绍莘唯一一部作品集,共五卷,前四卷主要是散曲(卷一至卷四前半部分为套曲,卷四后半部分为小令),第五卷为词。其中以套曲成就最高,集中今存的套曲数量居明人之冠。几乎每篇套数之后都有跋文,除施绍莘自跋、自记之外,尚有陈继儒等70余人所作跋、记和评语,总计达200余篇(段);另外全书眉批、夹批数量达数百条之多,此前未经整理,属于明代文论领域的 遗珠 。 本次整理汇集了原书现今可见易见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撰。浦起龙,字二田,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曾任苏州府学教授,撰有《史通通释》。《心解》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编排体例,它以分体为纲,兼顾编年,全书六卷分别收录杜甫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和七排、五 和七 ,每卷将系年标于卷首,内部亦以时间为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阅。《心解》堪称清人注杜的杰出代表,在众多杜诗注本中,它的长处在于注释简明扼要、去繁就简,不作典故方面过于繁琐的引征和考证,而重视讲解章节大意,帮助读者把握写作背景。浦氏秉持“以诗人之心还杜以诗”的阐释学观点,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重心领神会的传统,常有独到见解,于钱注之外仍能有所补充和建树,使得《心解》成为杜诗批评 一部 特色的著作。全书收诗范围广,校注及注释客观准确、简明易懂,有助于读者
本书《论语》原文据五种善本汇校后勘定,以便充分体现现存《论语》早期文本的情况。其校记将这五种善本之文字差异全部呈现于读者面前。其注释除了采摭何晏集解及皇侃、邢昺、朱熹、刘宝楠等经典注家之说,又以经史诸子会考等方法进一步考释原文中的疑难之处,对《论语》作了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解释,力求补正前人之疏误。其译文准确明白,便于读者方便而正确地理解其原文。每篇之前的提要以及每一章节的评析,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概况,深刻领会原文内涵,把握其要领,明了其不足,借鉴其中具有普遍意义与实用价值的人类智慧结晶。
“六经”是中国文化之源,“四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从“六经”到“经史子集”,是一个“以文化之”的过程,是一条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主线。秉持“三原”主张(回到原构、厘清源流、精读原典),《经典通诠——经史子集的文化释读》以时序、类别为经纬,以思想、文化为内核,以贯通、诠解为导向,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传统四书的别样画卷。书后附有“古籍书目五百种”,一则作为全书的引文出处和参考书目,二则是基于本书提出的一份国学的“ 书目”。
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先秦未焚书的真正面目,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写本,其成书年代要比抄写时间更早,是郭店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篇论述治国、修身、为学、向德之要,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这三篇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用语特殊,释读、编联难度很大。本书稿就是在学术界对郭店儒简研究成果全面收集与著录的基础上,为之重新做编联与释文,加以详注,力争在一些疑难字的考释及竹简编联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细密的研究,为古文字、古文献、思想史领域的爱好者及专家提供一个准确、完善的文本。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内容包括二大部分:第一部份是作品的编年笺校。这是根据各种版本和有关文献,将姜词作了编年,校勘异文和笺释词语。第二部份是《辑传》、《辑评》、《版本考》、《各本序跋》、《行实考》、《集事》、《酬赠》等,特别是《行实考》,对研究姜氏生平、交游及其著述有参考价值。最后所附《承教录》,是对书中有关资料和论点的补充。这是一本广征博引、考证详明的著作,为研究姜白石作品及其生平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
该论文集乃陈剑先生近些年在战国竹书方面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反映在学术界近年竹书热的特点。主要涉及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等的字词新释、竹简拼合、简序调整,以及用这些出土竹书内容校读古书而纠正长期以来的误解。
。。。
《环谷集》八卷,元汪克宽撰。由其家族后人汪宗豫在清代康熙年间整理其遗稿的基础上,汇集成书,于康熙年间刊刻。共8卷97篇,主要包括各种赋文、辞文、策论文、序文、记文、传记文体等。 《檗庵集》二卷,明汪褆撰,分为上、下两卷,主要包括各种书、序、记、说、原、文、传、议、赋、诗等内容。 《石西集》八卷,明汪子祜撰,卷末附《崇禮堂詩》一卷,为汪子祜元孙宗豫搜辑遗稿,汇集而成。共收录诗文279篇,赋7篇,书、祭文各1篇。 此次点校的《环谷集》《檗庵集》《石西集》,均以康熙年间汪氏三先生集刻本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