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從汉代就被确立为群经之首,后一直无改,足见其地位之高。本书约33万字,作者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对《周易》六十四卦 经 的部分(包括彖、象、文言)进行了注释,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则只对所涉及的部分进行注释。 本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文字的训诂。通过对经、传中的字词的比较推敲,力求通过讲清每一字的意思,理解每一爻的含义,进而达到断句合理、词意通顺、符合逻辑、朔源有据。二是注重对词语的考释。对研究成果中字词注释不尽相同乃至相反的情况进行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注重象数和义理的兼顾。本书参鉴古人在这两方面的特点,将其有机糅合而尽量不失偏颇,尽力做到尊古而不唯古,求新而不唯新。
本书从 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 元圣周公与 前儒学时代 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 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 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 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 中华 八德 及其价值 儒家 四书 与中华家风 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董仲舒等古圣先哲,六经、四书、《孔子家语》等国学经典,礼乐、中庸、五常、八德等国学理念的阐述,深刻论述了传统儒学作为国学主干的内涵与演变,讲透国学精髓,有利于广大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国学,充分汲取国学智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将敦煌壁画分为本生、佛传、因缘、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山水、建筑和图案画十个类别,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0幅作品进行重点介绍。作者从以壁画中有趣的人物或动物故事为切入点,介绍不同时代的及故事内容中涉及的民俗习惯、中西交流等知识。本书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敦煌壁画代表作品进行讲解,使他们愿意读、读得懂。
作为《论语》的普及性读物,本书没有繁琐的考证,作者希望能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讲《论语》,使其不仅便于阅读,更可在日常生活中对读者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书中每小节由经文、译解、注释、解说四部分构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语言,对经文作出充分的讲解、引申,赋予面孔严肃的经典别样的温情与生活气息。
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典故的含义,掌握典故的用法,我们编写了本书。全书精选了数百则典故,分为言志、情感、言语、形貌、世态、国家、勤政、暴政、司法、军事、经济、哲理、品行、学问、技艺、谋略等篇。编者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阅读典故*原始的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典故在演变过程中,其原有含义已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分类时难免有不妥之处,读者阅读时如了解了一个个典故,进行了一次语言和历史旅行,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强调有声语言和语言功力的重要性,分析了朗读的民族性特质、风化特质、意境美特质和韵律美特质,讲解了朗读的语感、语气、节奏的美学意义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评论、文言文的朗读美感,探讨了朗读美学的规律性拓展和创造性发展。第一版于2002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修订主要在每个章节增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并对部分文字做了润色和加工,既保持作品原貌,又做出一定新意,使本书在多年积淀的基础上,换发新的生机。
《龙文鞭影》是一部以文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读本。其雏形《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成,明末清初杨臣诤将其补充订正为《龙文鞭影》,至清代刘有廉又为之删改增益。书名的寓意是 龙文,良马也,见鞭影则疾驰,不俟驱策而后腾骧也 ,意为儿童读后,自己就知道上进。全书依据二十四史与历代奇闻轶事,汇集上古时期至唐宋元明的上千条古人趣事,种类齐全,不局限于传统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注重故事性、趣味性、文学性,在文体上则四字一句,按平水韵编排,对诗歌写作进行启蒙。读之朗朗上口,是一部好读好背的中国古代典故大全。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言而有信、精益求精、见义勇为、因材施教……这些成语,你是不是很熟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在不同场合听过?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俗语、典故,其实都来自于一部流传了2000多年的书:《论语》。《论语》的很多内容,我们很小就接触。不过,我们对于它的了解,可能还不够:论语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孔子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之间的言谈录,为何能够流传那么多年?这其中的知识,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又该怎么用?之乎者也读起来可能会有点枯燥,而很会讲故事的馒头大师张玮,就用了故事加漫画的方式,把论语里的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我们用得上的道理都讲出来,有趣又有用。这本书里,还有一百多张原
本书根据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描述不同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服装、发型等,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同时将这些风尚与民族迁徙、民族政权变更、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大背景联系起来,讲述当时敦煌各民族盛世风尚与中原汉族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盛世风尚的相互影响等。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由“魅力敦煌”“妙音篇”“曼舞篇”“敦煌乐舞鉴赏”和“古韵新声”五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下设若干专题,以诗歌、舞蹈形象、热点话题等作为切入点,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带领读者去欣赏反弹琵琶的惊艳、细数琳琅满目的乐器、探寻神秘的霓裳羽衣舞等。本书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介绍敦煌乐舞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鉴赏要点。书中也介绍了敦煌学研究者和艺术家们为了再现敦煌乐舞曾经的辉煌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以激发青少年读者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
《中学古文观止50讲: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之道》是学生文言文学习拓展读物,大语文素养的提升读本。作者对书中内容作了合理编排:“作品原文”放在前面,如同原石当道,随后用“文意简述”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再用“内容点拨”扫除字词障碍,用“参考译文”贯通全篇内容,最后用“重点知识与拓展”归纳总结。几个步骤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接,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温故知新;也使课内知识得以向课外扩展延伸。通过《中学古文观止50讲》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积累,培养了能力,而且升华了人格。
敦煌藏经洞被誉为“中古图书馆”,其中收藏了70000余件各类古文献及大量的艺术品。本书选择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二三十件文物,抓住青少年的兴趣点,讲述敦煌文物中的历史故事。如通过《全天星图》讲述古人的天文学知识,通过《金刚经》讲雕版印刷术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通过《算经》讲古代的“九九乘法表”,通过《太公家教》讲古时儿童的德育课堂。总之,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介绍,让青少年了解藏经洞文物的历史价值,同时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佛教的产生与东传”“敦煌古代寺院与敦煌石窟”“供养人、工匠与工程”“敦煌石窟的初创”“北魏、西魏、北周时期敦煌石窟的营建”等,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佛教在敦煌的发展历史、莫高窟的修建历史等,是一本重点介绍莫高窟营建史的读物。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翔实、叙述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套书包含5册世界经典英文故事,由专业儿童作家进行改编,并配上生动精美的插图,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故事选词严谨、语言地道、寓意丰富,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心智特点,会极大提高儿童的英语阅读兴趣,让孩子在故事阅读中提高英语水平和阅读素养。
读书之于作文,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学生不读书却想写好作文,和蜜蜂不采花粉却想酿蜜一样荒唐。 读书是写作之本。这是一本点智慧之灯、开写作之门的阅读方法书。人大附中名师于树泉和吴凌带领初中教师和学生,开先河,开创性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历经10年的破冰、探索、实践与研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法和有效学习法,验证了学生读好书、写好文章的读写合一的制胜之道。全书用八章内容,全面、系统、客观地呈现对读写合一大语文教育的探索研发——验证过的细节把握、深入浅出、极具价值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让学生如醉如痴、乐此不疲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书单;助力阅读和作文所构建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唤醒内在驱动
本书收录了20余篇中学语文经典篇目,包括《论语》《老子》《史记》等经典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作者对经典的解读并不拘泥于文段本身,而是旁征博引,寻找恰当、巧妙的切入点与架构方式积极拓展。大量的引申和情感抒发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优质素材。在解读文本之外,本书也是作者阅读经典、教授经典心路历程的记录,作者力求以文字的温度增加内容的“代入感”,陪伴读者亲近经典,进而走近经典,走进经典。
数学分析(涵盖高等数学A、高等微积分和实分析)是大多数理科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科目。《数学分析应该这样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解什么是高等数学,以及高等数学如何从定义和公理出发,以证明为手段搭建一致的数学理论,同时为同学们制定了很优的高等数学学习策略,并告诉同学们如何在心理上应对初学阶段难免的挫折感;第二阶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高等数学中的关键核心概念,包括序列、极限、连续、可微、可积和实数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还提供了学习建议,尤其是能让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分析的推荐技能,让刚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书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详细讲解敦煌壁画和雕塑的艺术特征、发展演变历史、代表性作品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朝代背景。在对壁画的介绍中,涉及佛像画、飞天画、经变画、佛教故事画等,详细有趣的讲解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敦煌艺术、了解敦煌壁画和雕塑。
本书主要围绕敦煌及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广泛影响,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做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讲述。全书图文并茂,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朋友有效拓展和丰富有关敦煌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认识敦煌文化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增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该书编写对象立足于广大青少年,写作视角独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以故事性的语言描述了部分长期坚守在敦煌的学者,特别是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敦煌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同时也记录了一些敦煌以外却又与敦煌密切相关的人和事。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生活片段,读者可以走近敦煌,了解那些为敦煌石窟研究与保护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人们;了解、认识敦煌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全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刊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收入关于新闻史、出版史、杂志和书籍研究、印刷史、海外典籍介绍等研究文章。本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有和先生的《党章改版记》,记述了党章出版的历程,细数党章的不同版本与特点。完颜绍元先生的《 出版部在上海初考—— 》发微,记述了1920—1935年 出版部沿革与人事接替。彭晓亮先生的《上海 夕的 唱: 与 》,记述了《西影》与《西影小说》两份杂志先后在河滨大楼酝酿、编辑、出版的一段电影文化情缘。高明先生的《李公朴与 周刊》,记述了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 、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劳动的间隙为《生活》周刊撰文连载 篇“美国通讯”具有的历史意义。